“篾匠又叫‘扎匠’,专扎鱼篓的叫渔扎匠。”宝应西安丰镇集丰村66岁的史成云,从13岁起就做扎匠,他扎的鱼篓,连长江渔民都用。 如今,随着十年江禁的到来,渔民转行,他的鱼篓生意凋敝,但他仍坚守着这门手艺。 渔扎匠这个行当,在史成云看来,面临失传窘境。 养家,13岁就随父亲干起渔扎匠 史成云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渔扎匠”很吃香,宝应是水乡,西安丰镇河多,打鱼人多,打鱼必须要带鱼篓,竹子编成的。 当时,史成云的父亲看到这一“商机”,他小学还没有毕业,父亲就让他跟着学“渔扎匠”,这一干,就是53年。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有手艺走遍天下。”史成云说,这是父亲常常说的一句话,在上世纪,渔扎匠生意确实不错。 每年冬天,进入腊月门,他们要一直忙到年三十晚上。史成云说,渔民用的竹扎制品很多,有专门用来捕鱼的,有专门用来放鱼的,品种不少。 “每家都要扎不少,竹扎的水中耐泡,鱼不易死。” 史成云说,后来出现了不少塑料网制品,经水一泡后使用时间不长,渔民还是喜欢他们扎的。 火爆,沿江渔民也慕名赶至订购 “就这个手艺,虽然人辛苦,但养活了一家人。”史成云的老伴陈东梅说,尤其是鱼篓等渔民用的扎具这一块,只要是养鱼户,打鱼的,谁家没有十只八只鱼篓?其他的扎具更不用说了。 忙的时候,史成云还被邻乡镇的渔民请了去,在外一干就是十天半个月,大部分是对旧的渔用扎具维修,每只工钱块把钱,一天下来,挣个七八十元。 竹扎渔用扎具经久耐用,史成云的手艺不错,一些长江渔民听说后,也慕名请他去扎,每年沿江渔民都要订购不少。 史成云说,做渔扎匠很辛苦,经常竹子或刀,削上手,鲜血直流,到了冬天,戴手套不方便干活,手常常裂口子,一道道的,但没有办法,只有忍着做下去。 “渔民忙的时候,我们忙,他们闲着的时候,我们仍忙。”史成云称,渔民忙的时候,渔用扎具坏了,会找他们补修,补补用不影响捕鱼收获,闲的时候又会订制一些新的渔用扎具,一年四季都在忙。 没落,现在主要是扎家用日常货 十年江禁要来,史成云今年赶到生意的清淡,他称,不少沿江渔民告诉他,已经转行不再捕鱼了。 “不仅是长江,各大湖也都有禁渔期。” 史成云说,随着养殖业的兴旺,渔民转行成了历史趋势,内陆专业渔民越来越少,尤其是今年。 生意淡了,干了53年的手艺他不愿扔下,闲着时,大匾、蒸笼、竹箩、畚箕……这些家家户户日常用的,他会扎一些,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赚个手工钱。 史成云的儿子叫史永海,今年44岁,高中毕业后,传承了父亲的路,但他6年前,嫌扎匠苦,不干改行了,现在他做熏烧。 史永海说,现在竹箩、蒸笼等农村用的多一些,但城区已很少有人在用,大多都到超市买些成品。 声音,希望走工艺品的路线守下去 “竹扎是一门手艺,难道就要这么没了?”史成云说,他都是快70岁的人,做扎匠做了半个世纪,对这门手艺有感情,放不下,不管生意好坏,他要坚持下去。 现在,史成云的孙子在读大学,靠后代来传承这门手艺,已经不现实。史成云称,像他这样会竹扎手艺的,西安丰及周边乡镇,好像就他还在坚守。 “如果能走工艺品的路线,这门手艺还能传承下去。”史成云说,如果能有人开发一些摆放在家中的竹扎工艺品,请他们这样的老手艺人加工,这门手艺或还有人愿意学,至少学了还能找个制作工艺品的工作。 来源:扬州发布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