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的早点多姿多彩,小笼包子便是宝应的一大特色。先前,宝应叶挺西路上迎丰楼、新新饺面馆,尤其是宝应北大街震丰园的小笼包也是在宝应人心中挂了号的。 我每次去都是人满为患,总要在边上等上一会儿才能有座位。名为老震丰园,卖的却是地道的宝应小吃,小笼包更是每桌必点。震丰园的小笼包传承了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广受推崇。 中大街大众饭店上的鸡汁汤包,囗味偏甜却也能迎合很多人的口味,还有迎丰楼等等。每当我回想在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带我到震丰园第一次吃馄饨的情景。现今虽已过去了五十多年,但在我的脑海中仍历历在目。父亲带着我经过北大街,来到了老震丰园,这时父亲被我闹的没法,就对我说:"今天带你去吃好吃的‘馄饨’。"那时我还不知道“馄饨"是什么样的东西,心想:真有那么好吃吗?我随着父亲来到了位于北大街的老震丰园,父亲买了一碗"馄饨",碗里还有炒米。当服务员端过来一碗馄饨时,我就闻到了一股扑鼻的香味,我一边吃着,一边问父亲,这个东西怎么这么好吃。父亲告诉我:“这是我们宝应有名的小吃店,店名叫‘震丰园’,县内饮食业古来有之,尤以传统小吃颇具特色。清未民初,县城,北大街震丰园饺面店(由淮安黄万荣创于清光绪年间)即以馄饨皮薄如纸、馅心鲜美著称,曹甸的小粉饺子则以透明爽口而闻名县内外。 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后该老店归属于宝应县饮服公司。人们都说‘到宝应不亲口尝尝震丰园馄饨面,算你白跑一趟。’因此许多外地人也都慕名而来。”遍及各条大街上,一般以虾籽煨汤,面条内有馄饨,别具一格。 木棍跳面也是别具一格的早点之一,现时,70岁的老人,一般均见过传统的木棍跳面,这种面条下锅不糊汤,吃到嘴里酥软爽口,深受人们青睐。我年幼时,欢喜跑街头子,买些零头碎脑的东西,从古董巷家中,走出巷口就是叶挺西路,附近不远有一家坐南朝北对着大新桥的烧饼店,这个店右边做草炉烧饼,中间炸油条,左边有一口大锅下面,店堂里专门有一间加工水面的地方。我有时去买水面,出于好奇,看到了跳面全过程。制作面条的师傅,将面粉从袋内倒入一只扁形缸盆里,加入一定量的冷水和少量碱水,双手用劲搅拌,揉成一个十斤左右的大面团,放在一个案板上。这个长方形的案板,其高度、面积大小类似一张小床。在案板对面竖着一根木棍,其上端有一个圆洞。操作者拿着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棍,一头插入竖着木棍的圆洞内,棍子压在面团上,他屁股坐在木棍另一头上,双手扶着棍子,前后不停地跳动起来,将面团压成扁的长方形,就顺手将案板旁边的碎面粉醭,撒在面上,再将面皮叠起来跳压。这样连续多次操作,压成一大块多层的面皮。尔后,将面皮移至旁边,他左手大拇指套上一个紫铜套子,以保护手指,按着面皮。右手拿着一把大刀,紧靠左手大拇指,有节奏地一刀一刀切面条。木棍跳面表面看上去很简单,但要有一定的基本功,操作起来才驾轻就熟,跳压成的面条,厚薄均匀,宽窄一致。 旧时,宝应老城区,各个面店、茶馆、烧饼店等饮食行业,均以此种方式加工面条,不少店为赢来顾客,精工制作出各种特色的面条。面条的茶馆,有腰花、虾仁、猪干、肉丝、三鲜、脆鱼(油炸的鳝鱼丝)等十多个品种的浇头面,每天满座。砖街街头的“大新桥(现叶挺西路和中大街交界处)的十字路口,迎丰楼卖的是肴肉白汤面,以肉骨头煨汤,切好的肴肉放在面上,此外,还有老震丰园的鸡汤虾仁煨面。由于价格大众化,每天早上,三个大堂口,座无虚席。不少农民卖完菜后,将两个箩筐和扁担朝茶馆门堂旁边一放,买几个大肉包,一碗阳春面,吃得津津有味。 宝应是荷藕之乡,鲜鱼、鲜虾是宝应的特产,如今,这些早点又添加了新的元素,只要你到宝应吃上一顿早餐,这些早点定会让你垂涎三尺、流连忘返。 华连水|来源:中国江苏网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