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历史 查看内容

苏中公学育英才

2013-2-5 14:17| 热度:8121 ℃ |我要投稿

  谢存道 杨选明  苏中公学纪念碑位于宝应曹甸镇金吾庄,碑高13.6米,占地0.2公顷,建于1994年。苏中公学老校长、原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夏征农亲笔题写了碑名,碑顶装饰着当年苏中公学的金黄色标志,在阳光的映照 ...
  谢存道 杨选明
  苏中公学纪念碑位于曹甸镇金吾庄,碑高13.6米,占地0.2公顷,建于1994年。苏中公学老校长、原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夏征农亲笔题写了碑名,碑顶装饰着当年苏中公学的金黄色标志,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光彩照人。碑身两侧为汉白玉大理石镌刻而成的苏中公学简介和公学学员学习、练兵的图案。
  1944年春,随着苏中机关移至宝应地区后,苏中区党委和苏中军区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苏中抗日根据地,培养抗战救国人才,以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拟仿照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在苏中创办一所新型军事大学。同年2月10日,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作出决定,在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的基础上, 创建苏中公学。由新四军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兼任校长,苏中行政公署主任管文蔚兼任副校长,新四军一师一旅副旅长张藩任专职副校长、校委会书记,夏征农任教育长。学校主要培养区级以上干部,内设政治、军事、文化等系。学生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县区选送的干部;二是社会青年;三是沦陷区输送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等。学生按班、排、连编制,过供给制的军事生活,每期学习6个月。
  1944年3月,车桥战役胜利后,宝应成为苏中较为稳定的后方,苏中领导机关遂从东台三仓河迁至宝应射阳一带办公。4、5月间,苏中公学学员陆续来到宝应金吾庄一带集中,开始了预备教育。
  1944年6月1日,苏中公学在驻地金吾庄隆重举行了第一期开学典礼。开学典礼的那天,气氛热烈,群情激奋,苏中公学学员和驻地金吾庄的老百姓像过节一样高兴。早上七时左右,一千多名学员和九分校毕业生,迈着雄壮的步伐,高唱着抗大校歌,来到金吾庄西南角(稻麦场)的典礼会场。典礼开始,粟裕校长、管文蔚副校长亲临讲话。他们要求学员在“周围都有敌人”的敌后艰苦环境下,通过学习革命理论,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在革命的大熔炉里锻炼成长为革命的军政干部。
  苏中公学先后办了五期,共组建了五十四个学员编队,由于建制变动,其中有十个队先后用过两个番号。因此,实际上是四十四个学员编队。其中,以知识青年为主的有二十三个队,部队干部七个队,地方干部七个队,解放过来的人员编成六个队,日本、朝鲜反战同盟一个队。自1944年4、5月间在宝应建校至1946年5月与雪枫大学合并的两年间,苏中公学学员在没有固定的校址和没有像样的教室等艰苦环境下,学文习武、开荒生产;行军、站岗、练兵、支前,与驻地人民建立了鱼水之情,为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6年5月11日,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苏中公学奉命与雪枫大学(原抗大四分校)、苏浙军区随营学校合并为华中雪枫大学。至此,苏中公学完成了历史使命。两年中,为军队和地方培养输送了四千多名干部。解放后,苏中公学校友分布全国各地,在各条战线上贡献出了毕生力量。
  1998年,近千名苏中公学老校友及新四军部分老战士共同倡导、捐资,在苏中公学纪念碑旁新建了“苏公希望小学”。当年11月28日,举行了落成典礼,参加典礼的达2000多人,场面蔚为壮观。如今苏中公学纪念地,已被命名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