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扬州现存家谱中,都会提到一个地方“姑苏阊(chāng)门”。这是在寻根问祖、编修家谱时都绕不开的话题。那么,为什么扬州如此众多的家族都是“祖籍××地,经阊门迁至扬州××地”?这一切都关系着明初一次著名的人口大迁徙——“洪武赶散”。 昨天,金湖地区知名文史学者张来林,通过高邮姓氏文化研究会成员徐学林,向记者讲述了这一段历史以及一个宝应人用一封信救了一城人的故事。 为何会发生“洪武赶散” 张来林说,这一切都与元末明初时朱元璋和张士诚争天下有关。“元末,张士诚与朱元璋争天下,朱元璋在付出惨重代价后获胜,建立了明王朝。在战争后期,张士诚据守姑苏城,当地士族、百姓都支持他。朱元璋的部队付出了惨重代价才攻克姑苏,因此,朱元璋对当地百姓心存怨恨。” 洪武三年(1370),为了报复苏、松、嘉、湖、杭等地绅民对张士诚的拥戴,也为了开发利用淮泛区,遂以移民垦荒为由,将江南四十万人丁驱赶到淮安、盐城、扬州、凤阳、徽州等地,开发苏皖地区,史称“洪武赶散”,也叫“红巾赶散”。《凌氏家谱》中有记载:“元末,张士诚据有吴门,明主百计不能下。及(张)士诚兵败身虏,明主积怒,遂驱逐苏民实淮扬两郡。” 张来林告诉记者,据中国移民史专家、上海交大历史系教授曹树基等实地调查,证明确有“洪武赶散”之事实。据曹树基等推算,明初从江南(苏州及周边松江、嘉兴、湖州和杭州等地)迁往江北之人有四十多万,而“姑苏阊门”就是这些移民的出发地。后有许多移民留在里下河地区,从事农垦。 长期研究“洪武赶散”的扬州学者黄继林也认同此观点,认为“洪武赶散”一直持续到永乐末年,达五十年之久。泰州卢、俞、夏三大姓皆是阊门移民,宝应朱、刘、乔、王四大家族,除乔氏外,其余三家也是从阊门迁来的移民。 “德兴堂”《闵氏家谱》详细记载了永乐年间的移民迁徙。文中称其家族始迁祖闵士信“离开苏州阊门,经江阴西港渡江北上,直到高邮,州府验证后,赶船穿过高邮湖西雪浪,直到湖西水北昌平乡皇陵西村五都二甲廖、李二庄(横桥乡朱桥一队),船进太阳沟头,族众弃舟登陆”。这里面的“州府验证”证明,明初迁徙之民遭受的是犯人般待遇,不是自由迁徙。 拯救姑苏人的“一信全城” 张来林说,古今皆有人研究朱元璋为什么如此嫉恨姑苏人,结论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是朱元璋对姑苏人想杀而不能杀,所以怀恨在心,要折磨他们以泄愤,遂将其驱赶到条件较艰苦的江淮地区。那么,作为一个皇帝,朱元璋对姑苏人恨之入骨,怎么却想杀又不能杀呢?这就要从一个宝应人的“一信全城”故事说起。 1354年,张士诚在高邮城打败元军40万主力,使元朝失去控制局势的能力,各路起义军很快发展壮大起来。接着,张士诚向江南发展,占据平江府(即姑苏)等地。其间,张士诚求贤若渴,设立礼贤馆,招揽四方文士,江浙一带知识分子纷纷前来投靠。当世名士郑元祐也进入张士诚幕府,并成为重要谋士。 后来,与宋濂、刘基交好的郑逵、郑得父子,前来投靠了郑元祐。《郑氏家谱》中称,张士诚慕才礼聘郑逵,郑逵未应聘。1366年,朱元璋开始全面进攻张士诚的外围区域,蚕食其领地。郑逵父子见势不妙,举家避居宝应湖西衡阳镇。不久,人称此地为郑家村,今名郑岗。 “他们来到宝应湖西后,暂时过着世外桃源的日子,还时不时写信给好友宋濂,讲述自己的悠闲生活。其《致宋学士》一诗中自称,‘一畦禾稼一床书,晴捡芸编雨荷锄。却笑农人偏识字,悠然吾自爱吾庐。’1367年,朱元璋对平江府发起总攻,因姑苏民众极力支持张士诚,朱部损兵折将,损失惨重,朱元璋发誓攻下后要屠城。” 张来林说,郑得听说朱元璋要屠城的传闻后,立即写信给好友宋濂和刘基,恳请他们设法劝阻这场屠杀。宋濂接到郑得来信后苦思冥想,心生一计,他问朱元璋是想做割据一方的王还是做一统天下的帝,朱元璋思考后答,想称帝。宋濂又说,如果只想做王,就可快意恩仇、不顾民心,想称帝,就应收揽民心,不能屠城。因此,姑苏百姓得以保全。这就是明初著名的“一信全城”故事。 此段史实载入《郑氏家谱》,也被《嘉靖宝应县志·郑得传》收录,“(郑)得与宋(濂)文宪、刘(基)文成善,明太祖欲屠苏州,得致二公书,乃免。”其后历代宝应县志均沿此说。 来源:扬州晚报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