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新闻资讯 宝应新闻 查看内容

宝应摺子等曾销全国 七旬夫妇坚守手艺40年

2020-5-18 17:06| 热度:4429 ℃ |来源:扬州晚报|我要投稿

“芦苇编织曾火遍全国,几万亩水面都是芦苇。”宝应西安丰镇78岁的徐明生和73岁的妻子张明兰坚守这门老手艺已40年,尽管现在生意寥寥,但他们仍每年坚持编织几个月,担心手艺生疏。最近在宝应西安丰镇崔渡村,徐明生、张明兰夫妻俩的院子 ...

张明兰在编织。永富 摄

  “芦苇编织曾火遍全国,几万亩水面都是芦苇。”宝应西安丰镇78岁的徐明生和73岁的妻子张明兰坚守这门老手艺已40年,尽管现在生意寥寥,但他们仍每年坚持编织几个月,担心手艺生疏。

  坚守

  村中小房传来哒哒声

  最近在宝应西安丰镇崔渡村,徐明生、张明兰夫妻俩的院子里,常常传来阵阵哒哒声。村民们知道,老夫妻俩又开始用芦苇编织了。

  “现在会编摺子的人已没几个了。”徐明生说,过去,西安丰几万亩水面,全长着清一色的芦苇,每到夏秋季节,白花花一片。

  张明兰说,现在的芦苇编织少有人问津,但每年她都会和老伴收集一些芦苇秆回来,一忙就是几个月,不是为了赚什么钱,就是为打发一下空余时间,不让芦苇编织的手艺生疏了。

  编织的摺子、席子等芦苇制品,积攒得多了,徐明生就拿到集市上,卖给几位年老的村民。村里的一些老年人还保留着睡芦席的习惯,也有的老人喜欢在柴帘上晒青菜、萝卜干等腌制品。

  “哒哒声是忙起来不停地翻压重物和勒干燥芦苇秆的声音,要是在30年前,家家户户都有这声音。”徐明生说,现在,方圆几里也就他们一家还在干着。

  追忆

  当地芦编曾火遍全国

  芦苇编织曾在宝应西安丰镇很有名,也很红火,是全镇老百姓重要的副业收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项行业逐渐没落。

  徐明生说,西安丰镇是水荡地区,与淮安、建湖市接壤,有水面积4万多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到冬天,每家每户都要买芦苇,加工后编织成摺子、席子和柴帘子等,销往全国各地。

  “20多年前,我一个人就能打一百多条摺子。”张明兰说,当年每条只有3元至3.5元,编织席子200张、柴帘子100条,忙了一个冬季,收入上千元,这在当时,已经是不错的收入了。

  谈及过去芦苇编织的“辉煌”,今年70岁的梁继银最有发言权,他干物资流通经纪人有50年,单做芦苇编织流通经纪人就是35年。他从农民手中收购摺子、柴帘、席子,转手卖到安徽、山东等地。

  “最红火时,一年摺子卖了8万余条。”梁继银说,这些芦苇编织基本上销往建筑工地、砖瓦厂。西安丰镇的芦苇编织紧密、结实,建造江阴大桥时,工棚用的席子就是出自西安丰镇。

  1995年,安徽一个客商和梁继银订购了6000条摺子。他用大卡车将摺子送到安徽后,安徽客商请他吃晚饭,当晚酒喝多了,第二天醒来,发现摺子又被装车送往山东了,原来山东那边急需使用,就被客商倒手给卖了,后来梁继银又急调几千条摺子送到安徽,可见当年的芦苇摺子多么抢手。

  坚守

  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摺子、席子在农村还有老人用,这些手艺我们还会。”张明兰说,部分小众的芦苇编织手艺已经失传。

  记者了解到,本世纪初,随着水产养殖的兴起,不少水域搞起养殖,芦苇荡越来越少。西安丰镇集丰村党支部书记梁永政说,水产养殖对芦苇产业的冲击不小,单单是集丰村有1万亩左右水面,现在长芦苇的只有30亩,其它的都改为水产养殖。

  往年,粮站收购粮食,用摺子比较多。如今,粮食收割时就用烘干机,烘干后,农民直接将粮食卖了,根本不囤粮,用摺子的人越来越少,而年轻人也睡不惯芦苇凉席。

  徐明生说,他们会坚守下去,让这个曾经养育一方故土的手艺能够传承。

  来源:扬州晚报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