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历史 查看内容

宝应曹甸:“苏中公学”精神留财富 小镇产业发展见特色

2020-6-12 19:37| 热度:12154 ℃ |作者:于文家 梅友宽|我要投稿

宝应县曹甸镇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1944年6月1日,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在曹甸境内的金吾庄创办了“苏中公学”。一批党政军机关、军需工厂相继驻扎于周边,他们与曹甸人民血肉相连,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为老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 ...

  宝应县曹甸镇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1944年6月1日,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在曹甸境内的金吾庄创办了“苏中公学”。一批党政军机关、军需工厂相继驻扎于周边,他们与曹甸人民血肉相连,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为老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4年3月,“车桥战斗”胜利后,宝应成为苏中地区可靠的大后方,为了巩固和扩大苏中抗日根据地,培养更多的军地建国人才,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为基础,筹建苏中公学。

  1944年6月1日,苏中公学在金吾庄史家祠堂东面的一个开阔广场举行了开学典礼。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亲自任校长,苏中公署主任管文蔚、新四军一师一旅旅长张藩任副校长,夏征农任教育长。第一期共有近千名热血青年,校址就设在金吾庄史家祠堂。

  从此,苏中公学就是热血青年人生启蒙的革命摇篮。他们学习、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住农家、睡地铺、点油灯,冬天一人一条两斤左右的棉被,夏天一人一顶三尺纱布的头帐(只能罩住头的蚊帐),学校是“三无”学校,无教师,平时靠自学,每周安排校领导上一次大课;无桌凳,盘坐在地上,用被包当课桌;无教材,学习报刊杂志,时事政治。有时为躲避敌人的扫荡和围堵,还分散流动学习,经常学习在田头、讨论在村头。学校创办的《学习》校刊,定期油印刊发。经常发表像“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源清则清流,源浊则浊流”等励志警句。学员与当地群众关系十分融洽,至今还一直传颂着“查粟裕路条”“开垦绿草荡”“为乡民治病”“帮房东干活”等故事,真实反映了人民军队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苏中公学是一所在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领导下专门培养军政干部的新型大学,是依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规模与式样创办的高等学校。苏中公学坚持“以抗大校训为校训,以抗大校歌为校歌,以抗大校风为校风。”苏中公学唱的校歌,是抗日军政大学的校歌。它的校风,也是抗日军政大学的校风,即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作风。1946年5月10日,苏中公学与雪枫大学、苏浙军区随营学校合并,组成华中雪枫大学。苏中公学历时两年,这两年中先后办了5期,为军队和地方培养输送了4000多名干部。

  革命先辈在曹甸这片热土上,洒下了满腔热血,不少健在的苏中公学老校友,一直怀念和关爱曹甸老区人民,多次组团重访,和老区人民共忆革命史、共叙军民情。1994年6月1日,苏中公学创办50周年时,江苏省委、省政府拔专款建造了“苏中公学纪念碑”,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夏征农题写了碑文。1995年,700多名苏中公学老校友捐款,在金吾庄新建了“江苏省苏公希望小学”。1996年,苏中公学纪念碑,被命名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苏中公学纪念园又被列为扬州市“十大红色景点”。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近年以来,曹甸镇大力弘扬“苏中公学”精神,围绕建设省级教玩具特色小镇,加快教玩具产业的项目招引和企业培育,目前已形成了集智力玩具、教学教具、健身游乐、文体用品等10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上万个教玩具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全镇实现教玩具总产值约60亿元,占国内市场份额四成以上。

  来源:扬州学习平台

  作者:于文家 梅友宽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