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宝应叶挺路记忆:我曾住在叶挺路

2020-7-29 17:31| 热度:14326 ℃ |作者:何平|我要投稿

最近在网上看了范敬贵先生的一篇文章《宝应叶挺路》,很有感触。夜深人静,我端坐在桌前,像放电影似的,行进在叶挺路上,那路两边的建筑、房屋一排排、一间间在眼前飘过,而与之相连的一些人也一个个站到了我的面前,在微笑着想对我说些 ...

  我曾住在叶挺路——叶挺路记忆之一

  文/何平

  最近在网上看了范敬贵先生的一篇文章《宝应叶挺路》,很有感触。

  夜深人静,我端坐在桌前,像放电影似的,行进在叶挺路上,那路两边的建筑、房屋一排排、一间间在眼前飘过,而与之相连的一些人也一个个站到了我的面前,在微笑着想对我说些什么,还有那些难忘记的事也都浮现在了脑海之中。

  我在宝应生活的28年,几乎都和叶挺路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这条路,记下了我人生的轨迹。

  到下乡前的十年间,我和母亲都是住在叶挺路的。

  母亲从北京来宝应后被分在宝应师范学校当音乐老师,我们住的第一处宿舍在叶挺路上西三元巷北首的东边。那里是宝应师范的一个分部,也曾经是宝应卫校的旧址。这应该也是一家大户人家的宅院。一进门有条砖石路,两边有小花园,前面有一排大约两间教室。向左通过一个过道进到一个院子,院子四周都有房子,再进去又是个院子。

  这就是西三元巷北首,现在是新式楼房,曾经是宝应师范的分部。

  我们就住在第一个院子过道旁边的一小间屋,大概六七个平米,放了一张床一个课桌后几乎就没有地方了。母亲带来的七八个箱子,从地面一直摞到高处,要找个东西是很困难的。

  我们的第二处住房也在叶挺路上,是在古董巷东边的职工学校里。就在前一处房子的斜对面。那里面也是有不少房子的,我们住在最后面也就是最北边的一个小房间内,时间很短。

  这个宾馆所建之处原先是宝应职工学校,我家住在后面的院子里。

  第三处住房还是在叶挺路上,在不见天井巷与古董巷之间,是宝应师范的宿舍。宿舍朝南,一溜三间,中间一间变成是一个大门,一个过道,通向后面的院子。后面一进还有三间朝南的房子与东西的厢房。我们住在南面一排东边一间,中间是走道,西边一间是刘轶群校长家。后面还有卞敬存主任和华炜主任两家。

  图左的巷子是不见天井巷,右边是古董巷,中间的眼镜店的位置就是当年宝应师范的宿舍。

  宿舍的西边是不见天井巷,东边是古董巷,夹在两个巷子的中间。古董巷也是一个有历史的巷子,原名古东观巷,因巷北曾有道教东观,后观湮没,人称“古东观巷”,再后便脱化成古董巷了。宿舍门前有一块空地,再到叶挺路。在北边同样也有一块空地(后来还有人种上了菜),就形成了两个巷子与南北的空地包围中间房子的格局。记得当时有位老先生说,这是一个轿子的形状,不见天井巷与古董巷像轿子的两条杠,住在这轿子屋中的人是有官运的,所以这是一个风水宝地。不过,据我所知,这些房子里好像并没有出什么显赫的官员。

  我母亲1962年9月调入宝应县中学后,我们又搬家了,不过还是在叶挺路上,是不见天井巷向西、大新桥东边的宝中二宿舍来鹤楼。随着修建宝应邮电局的拆迁,来鹤楼烟消云散了,从宝应的版图、甚至从宝应人的记忆中化为乌有了。你如果问五十岁以下的宝应人,他们可能都没有听说过“来鹤楼”这三个字。

  当年来鹤楼的原址上盖起的这楼房是邮电局,现在成了劳动人事的一个单位。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这个来鹤楼应该是有来历的。

  它应该是在清顺治年间由宝应的乔氏建筑的。我们看到它时,朝南的大门进去,有并排的两座楼,并不是分开的,而是连为一体,中间有一个过道通过往后面一进。这两座楼是两层的木楼,也许当年还有“来鹤楼”的题匾。后面一进朝南有三间正房,要登上石阶(大约一米多高),才能走到屋前的廊下,走廊有一米五左右宽,堂前有两根柱子(是木是石记不清了)。院子的两边有东西厢房,每边有四五间吧。好像东边山墙还有一个门可向北通往后面一进,但我们住的时候已经被封死了。

  陈麟德先生在《画川书院寻踪》一文中提及过来鹤楼:“20世纪60年代初,我在宝应县中学任教,寓居大仙桥东来鹤楼西侧厅屋,雕梁画栋,俨然大宅。但年久失修,厅宇凋朽,墙垣颓坏,令人不胜感叹。一日,地理老师乔鸿哲先生来访,告诉我说:你居住的地方就是画川书院的旧址!乔老师为康熙时翰林院编修与修《明史》的乔莱(字石林)的后裔。”来鹤楼有无没做过、何时做过画川书院,有待考证,但来鹤楼最早是属于乔家的,大抵是无疑的。

  那么,这楼又为何称来鹤楼呢,是不是有过鹤飞来而以此得名呢?

  我查到乔可聘之子乔迈写过两首《鹤来》诗,收录于乔迈的诗集《柘溪集》,如下:

  丁亥(1647年)秋,家大人自陪京还,卧雪草堂,交游渐绝,越三年矣。偶延客图仪像,见一鹤飞空回翔而集,遂相依不去,向庭鸣舞,顿破寂寞。家大人昕夕晤对,如与佳士周旋,喜赋《鹤来》诸什,柴葊、鹪林诸先生雅和之矣。

  胎禽不恃羽毛奇,却与真人惬素期。

  漠漠苍溪怜瘦影,依依蕙帐养幽姿。

  山楼月白吹笙夜,石圃花开报客时。

  听向云霄清唳后,新诗酬和意堪怡。

  木落江亭一鹤横,柴门小路待同行。

  凌风天上翀飞倦,避弋山中出处明。

  抱影无心从客舞,当堦何事向人鸣。

  高冈振翼聊孤放,回首风波万古情。

  此事亦见于乔可聘座师朱国祚后人朱彝尊,在为乔可聘《读书劄记》作序时所说:“年八十(应为年六十)有双白鹤降于庭,东南隐居之彥咸赋诗记其事。”

  诗的内容我们暂且不论,这应该是目前为止能搜集到的与来鹤楼可以相联系的唯一记载。作为乔氏的家宅,既然名之“来鹤”,必是与这次“一鹤飞空回翔而集,遂相依不去,向庭鸣舞”有关,是将已有的建筑命名为“来鹤”,还是新建了一座楼纪念“来鹤”,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乔氏楼名“来鹤”是确有其出典也。

  我上初中的三年,几乎都是住在这里的。当时住在这里的宝中教职人员还有副校长李建国、总务王主任、曲长音、郭光禄、孟汉英、朱永年、路儒林、陈袭、陈麟德等。

  1965年我上高中了,我和母亲搬入了痘神庙街(现名军民街)的宝中三宿舍,也还是在叶挺路附近。从大门到叶挺路也就一百多米吧。我们打开水都是到叶挺路上影院旁的茶炉子的。

  痘神庙街(现军民街)北首与叶挺路交会处。

  宝中三宿舍现在的大门。

  这个三宿舍是一个很大宅院,原有九十九间半,俗称作“万公馆”,是万姓人家的老宅。宝应有许多被称作“公馆”之处,这些人家都是客居宝应的大户,宝应本地人的住所是不称“公馆”的。据说这“万公馆”的祖上是安徽人,后来在松江府当过官。万家在宝应已经六七代了,当初是显赫之家。不过我们住的时候已经有许多房子被拆掉了,中间成了一个空地,也有的房子是后建的。

  我家先是住在离大门不远的北边,后来搬到了最里边的小院子中。50年后的2015年10月我去过那个小院子,路儒林老师还在,已经九十岁了,他一直住在那儿。我和他还留下了一张不甚清晰的合影。而两年前,听说他仙逝了。

  我曾住过的这几处房子,随着叶挺路的拓宽和路两旁建筑的兴修,除了三宿舍的房子还在,其余都已经荡然无存了。以前的叶挺路,最高也就有两层的小楼,而现在已经是高楼林立、店肆栉比了;那时道路是砖石铺的,坑坑凹凹,也没有多宽,现在林阴蔽日、大道平坦,宝应城的变化是巨大的。虽然旧迹难觅,难免沧桑之感,可毕竟时代在进步,更何况那些记忆已经深深印入了脑海。

  那年遇到路老师后,我曾写过一首小诗,稍作修改,用来作为本文的结束吧。

  晨起欲何之,因生故舍思。

  残房仍旧貌,白发换青丝。

  忽忆当年事,犹如昨日时。

  人生缘苦短,切莫笑余痴。

  本文系何平原创作品,宝应生活网经授权发布。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