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炉也称香炉、熏笼,是中国古代铜器一个独特的品种,在炉内焚香,透过盖上镂孔,轻烟缭绕,香气四溢,可以营造肃穆、高雅的气氛。在古代,铜炉不仅是家用器具,更是艺术品,深深地刻上了传统吉祥文化的烙印。宝应博物馆珍藏了一件汉代的铜博山炉。 这件汉代铜博山炉出土于宝应县曹甸镇上河村汉墓,炉身高27厘米,底盘直径20厘米。炉上面为博山形,有若干孔洞,似火焰起伏,炉腹为半球形,下承宽沿盘,盘内可注水。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西汉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说,而博山炉就是在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下产生的,并在汉代广为流行,逐渐成为汉朝焚香器具的代表。 县博物馆展览部陈媛媛告诉记者,秦汉时期盛传东海有蓬莱等三座仙山,根据这一传说将炉盖设计成山形,上有若干孔洞,似火焰起伏。炉腹为半球形,高足外撇,下承以宽沿敞口盘,盘内可注水,象征海水。香草烧出来的烟,随着孔溢出,远看就有点蓬莱仙境的感觉,富有诗情画意。 铜炉最初的定义就是“盛火器”,早期多是陶土烧制,后来制作材料发展为金、银、瓷、玉、铜多种质地,但因青铜坚牢且散热性能好,故以青铜质地为大宗。汉代时铜炉制作技术日趋成熟,数量和种类远多于其他朝代,不仅有博山炉,还有鼎式炉、豆式炉等多种样式。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焚香的器具也稍有变化,开始和佛教中的莲花造型结合在一起。 据陈媛媛介绍: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青铜(文明)进入到一个高峰期,汉朝以前是青铜器主流时代,因此汉代的香薰炉以青铜香薰炉为代表,皇家、贵族使用居多。同时,东汉时期是我国陶器时代末期,大量陶制香薰炉依然流行。魏晋南北朝,中国进入到了瓷器时代,这个时期大量瓷质香薰炉令人耳目一新。 本文系水韵宝应(ID:syby269)出品,宝应生活网经授权转载。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