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苏州”背后的吴语踪影 文/王荣华 宝应方言“上苏州”指的是人进入甜美梦乡,其实“上苏州”也是一句典型的吴语方言词,一句“上苏州”承载着数百年来明朝“洪武赶散”来宝应苏州移民的绵绵思乡情。有关史料记载:当时苏州移民占全县人口的20%左右,曾经隶属宝应的金湖县当时70%的人口来自苏州移民。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代又一代的苏州移民成了地道的宝应人,苏州移民带来的吴语方言也融进了宝应土语,使原本以北方官话为主的宝应土语逐渐地成为兼容北方官话和吴语方言的江淮官话代表性方言。即使现在,我们依然发现宝应方言里面隐藏着大量的吴语踪影。 宝应方言保留着吴语入声喉塞音韵尾。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其声短促,一发即收。比如宝应方言中的“一”、“七”、“八”、“不”的读音。元朝初期,由于朝廷推行含有蒙古语的特点的《中原音韵》,北方和中原地区入声逐步消失,宝应方言中的入声大多数则分派到阳平声调之中。明朝以后,朝廷制定《洪武正韵》,用入声尚存的江淮官话作为明朝官方语言,尤其是明朝“洪武赶散”苏州移民来到宝应之后,吴语方言的入声再次融入宝应方言,因而现在宝应方言的“一”、“七”、“八”、“不”等入声词既可读短促的入声,也可读成阳平声调。 宝应方言保留同一词语兼有北方官话和吴语的多读音现象。北方官话和吴语在宝应交融的结果使有些宝应方言词语可能有几个读音,有的人把它归纳总结为宝普(宝应普通话)读法、方言文读和方言白读共存现象。比如:“敲”普通话读qiāo,宝普读qiào,方言文读kào,方言白读入声[kʻaʔ24]。其实方言文读和白读都是宝应方言古音读法的遗存,文读保留了北方古官话或中原古官话的读音,白读则保留了吴语的读法。宝应方言这种一词多音的现象比较普遍,无论你怎么读,宝应人都是见怪不怪,都能说得口顺、听得耳熟。下面例句里的“肉”、“掏”、“还”三字的不同读音一点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反而彰显出方言表达的丰富性。例:我家儿子用钱一点都不肉([lauʔ24]音同陆)疼,天天打肉(lōu)卖鱼,用钱口袋里掏(tèn)的特别潇洒,月底钱不够用了还(há)要我们老的掏(tào)腰包,说他两句还(há)要跟我们还(huán)嘴,头一掉还(hái)是这个样子,真的把我们气的肉(lōu)疼。 宝应方言里保留有大量的吴语词汇。毛脚女婿、小毛头、小瘪三、赤烂污、门堂、乡气、手巾、田鸡、没脚蟹、水脚子、轧姘头、昏头六冲、狗屁倒灶等等这些挂在嘴边的日常用语其实也都是吴语词汇,这些源于吴语的宝应方言词有的与吴语音形义几乎一样,比如食用烟酒茶食都叫做“吃”,“棺材”都有“父母对孩子埋怨生气时的称呼”、“官财的隐语”、“装殓死人的器具”相同的三个义项;有的词音形义有的稍有区别,宝应话“不来斯”吴语叫做“弗来斯”,宝应话“听壁根”吴语叫做“听壁脚”,宝应话“五脏庙”吴语叫做“五脏殿”,宝应话“脚板底”吴语叫做“脚底板。 源于吴语的宝应方言词还有很多很多,只不过年代久了我们宝应人理所当然地把它们都当成了本地土语罢了。 来源:宝应生活网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