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国宴 文/周以耕 一次偶然机会,我吃了一次终生难忘的晚宴,那就是国宴,那次亲历国宴盛况,品尝国宴菜品,体验国宴氛围,享受国宴文化的经历,虽然已经过去20多年,但在我脑海中却有着历久弥新的记忆。 招商大潮中,我在轻纺局主管招商引资工作。世纪之交的2001年7月,宝应县由科技局牵头组团去北京招商引资,时任科技局局长徐伟民、副局长夏征宇领队,在科技部工作的老乡安排我们入住科技部招待所。 那次,恰逢“第18届国际高压科学与技术大会”于2001年7月23—27日在北京召开。 这是AIRAPT会议首次在中国举行,国际高压与技术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是高压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系列国际会议。来自中国大陆、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俄罗斯、瑞典、台湾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士专家学者参加了科技盛会。 大会闭幕,举行招待晚宴。在科技部工作的老乡近水楼台先得月,给我们送来了参加国宴的招待票。 国宴是中国最顶级的饭局,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展示,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均在国宴中蜿蜒展开,可以说,它是以浓墨重彩集中国家饮食文化特色和礼仪文化特色于一体的国典形式之一。在我的记忆中,1972年周恩来总理设国宴招待尼克松总统。吃国宴,喝茅台,方才让人知晓,一时深入人心,令国人向往垂涎。 荣幸之至,我将要亲历国宴盛况,吃上国宴,心情异常激动。赴宴那天,不得携带随身小包及杂件,下午三点钟提前乘车前往人民大会堂,进入宴会大厅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安全检查,严格程度不亚于航空安检。 宴会大厅灯光璀璨,金碧辉煌,场面宏大,气势恢弘。偌大的宴会大厅横竖成行摆了满满300桌,供3000人同时就餐。我是“陈奂生上城”面对这一切倍感新鲜,目不暇接。 招待会由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致辞,祝贺“第18届国际高压科学与技术大会”圆满成功,举杯向参会的各位专家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这桌只有8位人员就餐,大家互不相识。我客气地点头向入座的各位打个招呼。入座餐桌排位靠后,离主席台较远,加上我思想不集中,主席台上李岚清副总理说了什么,何时入席举杯敬酒并不太清楚。当然我不是来开会的,只是来体验国宴氛围尝鲜的。 餐桌菜单卡上注明菜品名称,餐桌放着茅台酒、红酒、椰子汁饮料,并配有各种调料,比如盐、胡椒粉等,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调节。与我们家的酒席菜品区别,量少精致,菜品丰富,热菜分餐,海鲜生猛,外加两道汤羹,味道不比维扬菜系强多少。每桌菜品3000元,价格昂贵体现在场景道具和服务上。 据介绍:国宴厨师,要求非常高,需要政审、“剃光头”上岗,3分钟完成炒菜、分菜、上菜,餐盘盛菜前需保持70度高温等等。因此,一个厨师,在他的从厨生涯,若能操刀一场国宴,那将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饭局的前厅准备工作,绝对来不得半点马虎。摆台、布置具、熟悉接待流程等等,服务人员一丝不苟!当领导人步入宴会厅,后厨和服务员就开始以秒计时投入工作了。后厨用“打仗”来形容毫不为过!不过,这“仗"可是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国宴对上菜的时间限制精确到秒!整个晚宴时长一个小时,而上菜则是要在45分钟内全部完成,一道菜的上菜时间只有5分钟。 为了保证菜品的质量(火候、色泽、温度等),使宾客吃得可口满意,服务员要恰到好处地掌握上菜的时机和速度。这就需要服务人员要熟悉本次宴会各种菜点的风味、火候和烹调所需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适时上菜,期间要及时与厨房互通情况。 上热菜前,先上汤,然后是上荤菜、素菜,第一道菜,往往是最为名贵的,热菜一般是三荤一素,菜都是用小车从厨房推出来。国宴不是四个菜同时上,而是等宾客吃完一道菜后,就有专门看桌子的服务员及时换下道菜。 别看服务员们只是在一旁提供服务,其实要求非常高,包括国际礼仪、外语能力都有相应规范和要求,服务员们能用流利的英语介绍所有菜品,而光是掀盖这一个小动作,可能就得苦练两个半月,就是为了做到整齐划一。 国宴,在我国久已有之,最出名的恐怕就是康熙乾隆祖孙俩搞的“千叟宴”。邀请3900多位老头老太太在一起吃“火锅”,那真是皇恩浩荡,举国无双。 国宴发展到近代,已经非常的科学。各种菜系,各国风味,都不同程度地兼顾到了。国宴,偌大的屋子里,几百张桌子,很是壮观。国宴绝对是吃货的天堂,但吃国宴是什么体验,听听马未都的亲身感受。 马未都说,国宴的饮食文化体现的是历史底蕴。但凡参加国宴的人,不是真正的去吃,而是去吃一种文化,享受一种独特的身份待遇。国宴就是大锅饭,不可能尽善尽美。况且吃国宴也是有一整套礼仪的,不可能一上去趁着饭菜是热的就去吃。所以,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国宴上的菜全都是凉的,口感不是太好。 参加国宴都是有身份的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并不是真正让你吃饱。一般来说,参加国宴的人,要么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要么在某一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基本上可以说是我国各行各业的精英阶层。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参加国宴的人,什么山珍海味没见过,断然不会指望着国宴过过瘾的。所以,参加国宴荣誉大于食用。 一次偶遇国宴,让我大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丰富了人生阅历,更是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来源:宝应生活网 作者简介 周以耕,1953年出生于江苏宝应,退休干部。长期从事经济工作,创办劳动服务企业,组织待业青年就业,成绩斐然,被省、市、县分别授予“优秀企业家”、“优秀经理”称号。 一生辛劳于生存,忙碌于果腹,退休后“跨界”圆梦。创作长篇报吿文学《已耕岁月》,因其尊重史实,贴近生活,文风端正,情感真挚,被读者称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正能量的人生教科书,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教材”。其后出版评论集《浪花飞鸣》。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