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故事:我的1985 ——服装往事(二十四) 梁永胜 1985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人生一个转折点,人生道路漫长,也只有几个拐点,自从几个兄弟一起啃书,心不在厂,四处寻找机会跳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特别人事改革更趋于透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进人改为向社会招聘,一次路过大新桥工商银行,发现一则招干简章,招聘工商银行工作人员3名,保险公司工作人员3名,工商银行门朝南,简章却贴在拐角处朝东,不注意还发现不了,属于半遮半羞。和王兄商量,我们之间不竟争,他报保险公司,我报银行,口袋有介绍信,瞒着厂里把名报上。哪知道第二天银行信贷股的老文找到厂长,你们厂不要发展了,把青年骨干全放了,厂长称不知道,介绍信是私自开的。最后准考证也没发,我们理亏,连报名费也未退,后来知道一共报名共10人,减去我们两人,8:6基本上本单位职工子女,比内招好听些,从而使我们明白,叶公好龙,关健时以介绍信为由而拒之门外。 后来宝应司法局招聘工作人员4名,不需要介绍信,我在外面出差,是陈兄、王兄替我报的名。结果我名落孙山,陈兄、王兄入围。 因为不要介绍信厂里不放不行,政审时作梗,开群众座谈会时,找一些对陈、王平时有不同意见的人参加,陈兄平时会发些牢骚,说他有反·党言论,对共·产·党不·满,亏巧不是文·革时期,否则政·审关通不过。 两人一走加大了我的压力,厂里也抽了根大梁,把我从供销科调到生产科任副科长,接陈兄的位置。我心里明白,生产单、装箱单比较复杂,陈兄与我关系好,不会和我卖关,提你一级你应该安心工作。故明里死心塌地卖力工作,暗里继续复习,等待时机。 春节一过,传来喜讯,法院、检察院招干,法院招24人,检察院招6人,不需要介绍信,只要高中文凭。由于毕业多年,毕业证书已遗失,赶紧去宝中补了个证明,瞒着厂里偷偷地把名报上,当时就把准考证拿到。选法院的目的就是人数多些,概率高些,但报名人数达300多人,竞争也强。开考语文、政治、地理共三门,地理没有学过,到新华书店买书,临时抱佛脚,囫囵吞枣。从报名到考试不足一个月的时间,不但请不了假而且还加班,回家吃饭睡觉书不离手,家人为了不影响我复习,老母被姐姐接走了,孩子被妻子带到娘家住了。朋友们为我鼓劲加油,我知道什么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要拼一场。 考试那天我补了一天假,上午考政治,下午考语文、地理。考场在我的母校——宝中。看到熟悉的校园和教室,内心有些愧疚,在这里白白浪费了5年光阴。上午政治感觉还不错,主要有自学考试的底子,不少是哲学、党史的内容,但时政就不行了,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射击第一枪谁打的就愣了半天,直到交卷时才想起来是许海峰,虽然只是1分,但关键时一分压死多少人。下午语文考试还是基础知识多,这时才发现肚里货不多,特别是文言文。作文是《牛年谈牛》论述文,还能写几句,当时监考是法院干部和人事局工作人员,监考较严,由于宝中的桌子不平,允许自带纸板或报纸坐垫,检查也不细,我隔壁一位考生交卷后发现垫的报纸上有一篇元旦社论《牛年谈牛》,大呼吃亏,考官也未顶真,只是一笑了之,还为他惋惜。中途休息半小时,有的考生聚到一起对题目,高谈阔论,我找个僻静的地方,赶紧翻书,临阵磨刀,不快也光。地理考试凭运气,本来就是空白,蒙多少是多少,不能交白卷,每题多少都答些,改卷老师总会把些感情分。一天考下来人困马乏,回家书一扔,美美地睡上一觉,第二天正常上班。 考分半个月才出来,贴在大新桥染坊的西山墙上,刚好晚上出差回来,怀着忐忑的心情去看榜,挤在人群中在昏暗的灯光下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考得还不错,208分,比176分入围分高出不少,心里蛮开心的。第二天考上法院的消息不胫而走,好多工友来道喜,我嘴上谦虚说八字未见一撇,心里乐滋滋的,多年的汗水总见成果。 5月11日收到法院通知,5月19日去法院参加听写、面试、体检等复试事项。听写在法院三楼大会议室,听录音,是全省统一磁带,现场拆封,是个离婚案件,记录要快、全、好,听得似懂非懂,时间一到就稀里糊涂的交卷了。面试是一个女庭长(后来才知道是民庭庭长何秀英)和另外一个法官,了解工作情况和家庭情况,为什么报考法院,通过面试看反应能力,又无口吃。第二天去人医体验,一共是30人,浩浩荡荡,大家互不相识。后通过熟人打听,听写、面试、体验全部过关,听说刷了不少人。下一步是政审关,只要本人或家中直系亲属无判刑的,都可以过关,和现在公务员政审条件一样。这是组织上的事,我就坐等消息。 录取通知迟迟不到,这段时间如坐针毡,工作上丢三拉四,我反复告诫自己,工作上不能出差错,防止授人话柄。后一打听,原来政审工作人员到厂里调档案,厂里不放人,理由人才挖走了,厂里也要生存,一下子冷了半截,要介绍信你们不放,不要介绍信还是不放。只好托人讲情,厂里往上推是局里不放,皮球踢到上面。轻纺公司一共考上3人,布厂的徐欣强、纸品厂的姜永平,三人都烦恼,像个没头苍蝇——乱钻,一次又聚在纸品厂仓库一起商量对策,分别找人疏通,互不拆台,谁有能力谁先走。 一晃到了九月份,姜永平的法院制服穿上身,才慌了神,眼看煮熟的鸭子要飞了,害得我几夜睡不着,然后和徐商量,分别去找关系,局里能放一个,就可以放两个,在法院不懈努力下,轻纺公司不再坚持,这还要感谢姜的破冰。厂里也顶不住了,做了一个顺水人情,条件走之前业务上要教会一个,当时就任命钱扬为生产科副科长,由我带,我向厂长保证教会他,即使我离开厂,随叫随到,我家属还在这个厂。离开厂后,有事还经常回厂处理,信守诺言。 经过将近大半年的折腾,好事多磨,终于在11月底拿到了法院录取通知书。属第二批共10人,第一批6人。大家聚在一起,每人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有的辞职、有的转单位曲线救国,最后才到彼岸。后又陆续分批进院7人,一共23人,也算是一张考卷的。 要离开工作近十年的服装总厂,十年的酸甜苦辣一下涌上心头,真难说再见,这里有我朝夕相处的工友,还有厂里手把手教我技术的师傅,还有培养我成长的领导,我已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它是我走上社会的第一站,我不会忘记裁剪间的佘庆生师傅、朱洪昌主任、范兆芬师傅、闵文师傅为我这个初生牛犊撑起一片天,不会忘记何文浩、朱广才、潘福元、刘永年这么多科长护犊之情的关照,由于他们细心的照顾,才使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多次化险为夷,这种情谊终身难忘。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服装工人勤俭节约、爱厂如家、埋头苦干、吃苦耐劳、不计名利,甘为他人做嫁衣的无私精神,使我终身受益。 大家在鱼市口饭店抬石头(即自费AA制)办了两桌为我送行,副厂长阚义华得知后专门赶去。大家有说不尽话,道不尽的情,觥筹交错,不言之情在酒中,那次我喝醉了,但心里明白,他们的心如白玉无瑕,在酒桌上不断叮咛嘱咐,到新单位不要争强好胜,出椽的木头先烂,凡事多请示,少犯错误。至理名言,我一直记在心中。 在整理办公桌时,有一叠假条未补休,这时我平时星期天加班、出差积赚下来,到关键时刻备用的(请事假扣奖金,补假不扣),数了一下大概十多天,现在已用不上了,自己留着做个纪念。来时容易别时难,我不会忘记1985这个不平凡的一年,不会忘记在服装总厂度过宝贵的十年岁月。我将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加倍努力工作,不辜负师傅们、工友们的期望。 宝应法院 梁永胜 壬寅年春作于扬州半闲书屋 来源:宝应生活网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