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回忆 农历六月初十是父亲(左芝富)去世二十周年的祭日。随着日子临近,恍惚唏嘘中,父亲仿佛又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慈爱依旧,善良永存。早想写一些关于父亲的文字来纪念他,今晚,泪滴随笔墨而下,点点滴滴,往事扣心扉。 我依稀记事时已是文·革后期,在那个读书无用的年代,给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我们家的书多。有一些书是放在外面的,还有很多书是藏在箱子里的,后来才知道那个时候很多书是禁看的。由于年龄小,不知道父亲做什么工作,他总是早出晚归,每天睡觉前都要看书,有时我已经一觉醒了,他看书还没有结束。记得我们兄弟很小的时候,只要父亲在家,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给我们弟兄三个讲故事:唐僧取经中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一百零八将叫什么名字、是什么绰号、有什么绝活、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红楼梦里贾王史薛四大家族错综复杂的关系,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他总是有讲不完的故事,也总是用故事潜移默化地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和做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弟兄三人一个上高中,两个上初中,村里其他人家的房子都陆续翻新了,在那个追求物质利益的年代,好心的邻居和亲戚都劝说父亲让我们不要上学了,回家学个手艺挣钱。父亲不但没有让我们辍学,还卖掉了准备砌房子的砖瓦和木料。我们知道父亲让我们好好地读书,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后来,哥哥考取了大学,我也上完了高中。 父亲生于1941年,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基本上没有人家的孩子能够上得起学。由于祖父母已经四十多岁了才生了父亲,而且只有父亲一个孩子,他们倍加疼爱。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仍然省吃俭用供父亲上学,苦苦支撑到父亲上完初中。据说,父亲十几岁就在村里的小学当了民办老师,现在村里七十岁左右的人有很多是父亲的学生。小舅舅陆寿银也是父亲的学生,经常和我们讲起父亲给他们上课的情景。他常说父亲课备得最好、讲得最生动,学生都听得懂也都爱听。父亲先后在公社的水利站、丰收洞、宝应地龙工作过,不论在哪个岗位,父亲都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在村里从事会计工作的近二十年时间。那个时候还没有会计电算化,有计算器父亲也不用,他算盘打得既快又准。父亲对自己的要求很严,他经手的账从未出现过差错,当天的账当天做完,也绝不会拖到第二天,父亲制作的各类报表既准确又清爽而且还非常整洁。父亲记忆力惊人,是村里的活字典,他负责的几个生产队有多少户人家、每户人家几亩田、分别在什么地方,每户人家有多少人、分别叫什么名字、多大岁数,甚至出生年月都了如指掌。父亲常对我们说:做什么事都要用心。是的,“做什么事都要用心”这既是父亲的工作态度,也是父亲的生活方式。 1983年,哥哥和我在范水中学上高三和初三,因为要高考中考,父亲不让我们回家浪费时间,换饭票的米都是父亲骑自行车送到学校。我记得那年的九、十月份,父亲用自行车背了200斤米骑了50多里路送到学校,到了宿舍我们才发现父亲生了“搭背”(民间对后背痈疽疮的俗称),溃烂了食指大的洞,脓水血水汗水浸透了衬衫。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文·革还没有结束,批·斗游·行的事还经常发生。我记得东沟生产队一个姓王的村民因饥饿偷了集体的山芋被游·行,我们十几个小孩子觉得好玩就跟在后面跑,有的拿泥块砸他,有的用树枝抽他,还有的向他吐吐沫。回家后,我把发生的事告诉父亲,父亲表情凝重地说:他家很穷,他也挺可怜的。 父亲离开我们虽然已经整整二十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中。他的勤学、宽容、善良让我们敬佩,他的博学、敬业、坚毅让我们崇拜。他的为人品质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而且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 作者:夏集镇蒋庄村西桥组 左兆卫 来源:宝应生活网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