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年供” 文/王荣华 年供,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期间敬供祖先和神仙的供品及其风俗。又一个农历新年就要来临,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年货,少不了也在准备年供的供品。看着身边人们忙年的匆忙身影,不禁想起以前老家年供的许多事情。 老家的年供很讲究,不仅供品丰富,而且时间拉得较长,从“过冬”(冬至节)开始到“龙抬头(二月初二)”结束,前后两个多月时间内要举行多次年供仪式,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年供活动,把“过冬”“送灶”“三十晚上(农历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初一)”“小年(正月初五)”“正月半”和“灯节”多个节日的年味儿渲染得浓郁喷香。 “清冬大似年”,老家把“过冬”看成是忙年的开始,视“过冬”的敬供为“年供”的一部分。“过冬”的供品是千年不变的“汤饺子”,“汤饺子”俗称“驴打滚”,用糯米粉包馅心搓成的瘦鸭蛋形的大圆子,青菜肉末、荠菜香干丁、糖腌猪油和芝麻糁是传统的“四喜”馅心,母亲总会把素馅心“汤饺子”搓得瘦一点,把荤馅心的“汤饺子”搓得胖一点,便于区别。“过冬”的早上,在堂屋的“老爷柜”点上红香红烛后,父母便恭恭敬敬地供上四碗不同馅心“汤饺子”,每只碗里有汤(汤饺子)有水,碗上还要竖放一双筷子。中午吃饭的时候,要先用一桌酒菜敬供一下祖先,其中油煎饦粉、红烧鲫鱼、茨菇烧肉、豆腐青菜是必不可少的供菜。待给祖先烧过纸钱后,“过冬”的敬供仪式才算全部结束。 “送灶”当日敬供的神仙是“灶阁老爷(灶神)”。“送灶”时间虽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区分,但敬供灶神的供品则是一样的,都是“灶饭”。“灶饭”用糯米煮成的烂饭,用碗反扣成半球形的圆顶,圆圆的“灶饭”顶上还要粘上几颗红枣,据说灶阁老爷”吃过这样又黏又甜的“灶饭”后“上天汇报时就会黏着嘴巴少说话。“送灶”仪式一般人家当晚在厨房里举行,小供桌上除了鱼、肉、饦粉和豆腐外还要放上“灶饭”“灶糖”和一盘穰草剪碎的“马料”。焚烧纸钱时,还要将为“灶阁老爷”准备的“灶马”、“灶疏”和“马料”一同烧掉。等纸钱焚烧结束,父亲会把“灶饭”碗供放在烟囱墙的肩膀上,等候“灶阁老爷”上天汇报回来时继续享用。 三十晚上的敬供是年供的重头戏。一般人家除了在老爷柜的中间供上香炉烛台之外,还要供上三沓年食饼摞成的宝塔形“元宝饼”。讲究的人家还要在老爷柜的东头供上“元宝锅巴”。“元宝锅巴”是三十晚上煮“陈年饭”时炕成的一个整锅巴,锅巴口朝上放在小笆斗口上,锅巴里放满了年食饼、年糕、糟面饼和苹果,并插上碧绿的松枝。笆斗的肚皮上贴上“黄金万两”的红绿年纸。过年期间要办大事的人家,还会在老爷柜上供上一对鲫鱼和一只猪头。老爷柜上这些供品不仅表达了人们祈求来年幸福的愿望,也渲染出百姓家庭喜迎新年的浓烈氛围。 大年初一“接天地”时必须先“供天地”。“天地”就是指节前上天汇报工作的天上人间的各路神仙,每年的大年初一零时一过家家户户就要供上三碗圆子、点上两支香烛、打上满屋醋掸,然后燃放鞭炮恭候各路家神光临。 财神比较特殊,要在天上过年,初五才到人间上班。因此,小年初五就成了人们“供财神”“抢财神”“接财神”的日子。初四深夜家家户户都已供好圆子、大糕、水果,初五零时一到,就抢着燃放鞭炮迎接财神,期盼新的一年财源广进。 “正月半”和“灯节”重叠在一起,长达六天的喜庆氛围把过年的年味掀起了又一个高潮。人们在张灯结彩、提灯游街、猜谜摸奖、燃放鞭炮的同时也没忘记年供。俗话说:“上灯圆子落灯面”,人们在“上灯(正月十三日)”、正月半(正月十五日)两天上午敬供圆子,祈求全家人团圆幸福;“落灯(正月十八日)”上午敬供面条,祈求全家人幸福长久。 “二月二”是过年的结束之日,也是家家户户撤下“年供”的日子。人们恭敬地搬走老爷柜上“元宝锅巴”和“元宝饼”,取下烟囱肩上“灶饭”碗。撤下的供品不能随便浪费,一般都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吃掉。至今我还记小时候母亲将风干的“灶饭”和“年食饼”煮成早饭粥,再放一勺老红糖,吃起来特别地有滋味。(图片来于网络) 来源:宝应生活网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