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宝应县委、县政府成立70周年 □ 张 磊 徐洪权 今年5月,是宝应县委、县政府成立70周年。宝应县委、县政府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宝应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基础和根本保证,是宝应历史上的大事件。 一 宝应县委、县政府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成立的。上世纪初,我县因为地处要津、物产丰富,统治阶级一直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人民受尽三座大山的压迫,尽管自发式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始终在黑暗中摸索。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1927年4月,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发起“四·一二”政变,大批共产党人倒在血泊之中。面对白色恐怖,英勇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转入地下、坚持斗争。1927年底我县出现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活动,1928年中共宝应特别支部建立。但到1933年6月,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宝应地下党组织遭到彻底破坏,全县10多名共产党员惨遭杀害,宝应的革命斗争进入低潮。此时距离宝应县委、县政府成立尚有整整10年。 宝应县委、县政府是抗战时期经过共产党武装和日伪军、国民党顽固派三角斗争、最终共产党武装取得战略主动权后建立起来的。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苏中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节节后退,韩德勤部从镇江退至兴化、宝应、淮安、东台等地,盘踞宝应曹甸及东荡一线。1939年秋,日寇侵占宝应县城后,占据交通要道,设据点、建炮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宝应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执行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指示,决定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宝应地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结合部,为打通苏中与江淮之间的联系,1940年底,新四军、八路军联合作战,发起曹甸战役,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1941年5月,刘少奇、陈毅等新四军领导决定多路并进开辟宝应。当时,宝应地区日伪顽势力犬牙交错,斗争形势复杂而又严峻。9月,新四军一师一旅二团和二旅六团分别组成“挺进支队”和“淮宝支队”开赴宝应,以湖荡为依托,纵横驰骋,神出鬼没,在与敌人不断周旋中,先后粉碎敌人的三次扫荡。10月,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深入安丰一带开展游击活动,并派出一个连开辟石塘、张桥。同时,新四军一师一团组成“龙潭大队”深入到下舍、黄塍沟开辟黄浦区。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还委派一分区司令员刘先胜率部来宝应消灭韩德勤残部。此后,新四军一师副师长叶飞亲率一团、七团到达宝应,继续扩大和巩固抗日根据地。不久,上级党组织派出夏雨等进入高邮、宝应地区,组成高宝工委,建立民运工作队,开展收集情报、争取伪军、发动群众工作。民运工作队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打击各种顽固势力,创建“抗日同情区”。1941年12月,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四团组建成宝应团,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管理,十八旅政治部民运科长刘烈人奉命率领民运工作队进入宝应临北地区,争取当地群众,改造刀会组织。1942年1月的芝麻塥战斗,打响了宝应群众抗日武装的第一枪。1942年3月至5月,湖东工委、湖东行署成立,刘烈人任工委书记,刘克白、周邨、杜文白先后任行署主任。1943年春,淮北区党委决定成立运东工委,武装开辟逐步向柳堡、氾水、安丰、射阳等地推进。不久,淮盐宝边区办事处成立,彭冲、刘烈人分别任主任、副主任。 1943年5月,中共苏中宝应县委员会、宝应县政府于安丰镇成立,刘烈人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县委、县政府分别隶属苏中一地委、苏中一专署领导。宝应县委的工作机构由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组成,县政府的组织机构由县交通站、司法科、公安局、财经局、文教科、生产建设科、荣军管理科、民政科、工商管理科、华中银行宝应支行组成。宝应县的管辖范围是:南至临(泽)界(首)公路,北到淮安涧河,东至大纵湖,西至京杭大运河。5月底,县委在涧河口召开扩大会议,先后建立临泽、氾水、大望、黄浦、张桥、石塘、曹甸、安丰等8个区。宝应县委、县政府成立时,湖东工委和湖东行署、运东工委及淮盐宝边区办事处相继撤销,实现了对全县的统一领导,宝应的革命斗争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 宝应县委、县政府成立后,在苏中区党委、苏中行署领导下,在新四军一师强有力支持下,带领全县人民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胜利,宝应最终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可靠大后方,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宝应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地方武装,积极配合新四军作战,打击日伪顽,保卫胜利成果。1943年5月,宝应县成立人民武装委员会,组建县总队,11月县总队扩编为宝应县独立团。县独立团经过两年多的战斗,部队扩编到2000多人,先后有3批人员上升至主力部队。与此同时,县武委会通过开展群众性的借枪、献枪运动,地方民兵武装也有了较大的发展。1944年3月5日,新四军一师发起车桥战役,宝应县委、县政府组织31000多名民兵、民工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并取得完胜。1945年8月23日,宝应独立团、部分主力部队、苏中公学学员,在全县各区4万多民兵群众的配合下,消灭了驻守在县城的3000多名伪军,沦陷了6年之久的宝应县城获得解放。这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中地区收复的第一座县城。 宝应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放手发动群众,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1943年9月,县委召开扩大会议,贯彻整风精神,加强了党的集体领导,纯洁了党的队伍,提高了党的战斗力。1943年底,宝应县委通过农抗会等组织,发动农民群众参加减租减息运动,既联合了地主阶级共同抗日,又发展了农村统一战线。1944年以后,随着减租减息的深入和人民群众觉悟的提高,县农抗会、青抗会、商抗会、僧抗会以及妇抗会、儿童团等群众抗日组织先后建立起来。农民参军参战,商民筹措物资,妇女生产支前,儿童团站岗放哨,全县党员人数由1944年的1052人发展到1945年8月的2921人。1944年,宝应县委、县政府在柳堡乡搞新乡制选举试点,采用丢豆子的方法选举乡长、村长,建立有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参加的,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县普遍开展乡选。由于建立了“三三制”基层政权,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赢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宝应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经济生产,粉碎日伪对根据地的经济掠夺和封锁,为战略反攻提供物质保障。1944年,宝应县委、县政府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以发展手工业和与农业相适应的副业为辅,掀起大生产运动。射南区挨家挨户拟订兴家生产计划,秋季粮食生产普遍取得丰收。县独立团和曹南、安丰等区队劳武结合,开展生产自给运动,开荒生产、捕鱼种菜以减轻人民负担,军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1945年初,敌人用伪币大量套购粮食,仅在苏中一分区,就发行伪币两个亿,准备在新麦登场时来根据地收购粮食。宝应县委、县政府十分敏锐地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工作,采取伪币登记查封与出口制度、伪币搜查制度等有力措施,大力排除伪币,逐步确定了抗币的主导地位,稳定了解放区内的经济秩序。 宝应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狠抓民众教育,唤醒民众抗日觉悟。1943年初冬,宝应县委从大办冬学入手,开展干部学习和支部教育工作,以识字教学、唱歌、演戏、读报等活动,对群众进行思想和文化知识的启蒙教育。1943年秋,宝应县委兴办安宜师范,对失学青年、进步塾师和基层干部进行培训,在困难条件下和复杂环境中共培训500多人,为全县抗战培养了人才。1944年7月,苏中行署在安丰区固晋乡举行苏中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宝应县委、县政府召开文教工作会议,部署创办农村学校,并作出规定解决教师薪粮和学生教材,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兴起。 三 宝应县委、县政府在抗日烽火中诞生,领导全县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不断取得新的辉煌业绩。如今,宝应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知古鉴今,宝应县委、县政府成立的历史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有多方面启迪。 一、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靠山和基石,永远赢得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踊跃参与是成就事业、再造辉煌的先决条件。二、艰苦奋斗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扬不怕困难、不惜牺牲、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三、实行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应对复杂环境、打开工作局面的科学选择。四、各级党组织的先进性是共产党的立身之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中建立起来的领导地位和威信,要靠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来实现和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