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王垄的相识即是“因为柳堡”。上世纪90年代,我去柳堡初中给高师函授的学员作教学辅导。王垄便在该校代课,他递给我一本与人合著的诗集《红雨》,其中他的一首《柳堡少女》,写得清新自然,极富美感,便令我眼睛一亮,这清瘦的青年竟有一怀诗才?又听他介绍获奖的诗作《我的小盲妹》,我便惊异于他心灵触角的敏锐,捕捉生活的能力。在我认识的宝应文学青年中,他堪为翘楚了。这样心一贴,手一握,便为文友了。 后来他又以散文飨我,我便得知他的另一面的文学材质。应该说王垄的散文也得益于他的诗,我所见的他的散篇即不乏佳什。而他的这次结集发表过的旧作百余篇,便深印着这些许年来他行走于散文间的足迹,虽不云蔚为大观,却令人为他感到欣慰了。 王垄的这本散文集,确实名实相副,“因为柳堡”。柳堡是王垄诞育的地方,她是十分美丽的水乡,那一碧千顷的荷荡,那蓝天下转动的风车,那鲜嫩的麦苗,那蚕豆花的芳香,都伴着他的童年和青春。这儿又是革命老区,那崇高的理想情操,那艰苦奋斗的精神,又都滋润着他的童年和青春。荷荡里长养着他出水芙蓉般的文心,泥土里深埋着他写作的块根。 于是柳堡成了他文章最重要的题材,家乡的风土人情,什么家乡的锅灶、家乡的牛,农家的小吃、小村的饭场,什么菱角、荷花荡、野鸭的风景,乃至乡音,一一尽驱笔下,而呈现出别样的美丽来。柳堡人,除了与柳堡相关的名演员陶玉玲、作家胡石言,其他如“大先生”、“老柜台”、万清、李金波……皆寻常人物,却一一载在他的心灵相册里,寄托着他的崇仰和爱意。散文贵真,“因为柳堡”,乡情浓郁真切,而有了善和美,动人心怀。 植根乡土,却又不拘守于柳堡,放大乡情于宝应,于运河,对着神奇的土地,抒泻着一般的挚爱,而展现着当代柳堡人开放的襟抱。更有着对国是的关切,心驰神骛于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也有着对时弊的针砭,咆哮着灵魂,思索着社会人生。还有许多不忍的忘却。如此,《因为柳堡》便有了阔大的背景,斑斓的彩色,多元的意趣。亦如石投水中,在读者的心河里荡起一环环的远波,映着变幻的云朵。 王垄在诸多报刊上发表了如许的文章,很令人羡慕他的才气。应该说文学需要一定的天赋,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从小好读书,可以说是他爱上文学的初始。上中学时勤读,则“用功于厕”。后来所读更涉儒释道,以至夜读兵书。这些“与书有关的经历”,都丰富着他的学养,也记录着他向往文学的心路。虽不说厚积薄发,他的文学创作也还是有根有柢的,决非偶然。 王垄这样爬格多年,便逐渐形成了自家的风格。其文章多以线描式的叙写为主,却是把握着物的特点,人的个性,于质朴中见情味。《麦收季节》的忙碌热火,《小村饭场》的乡情融和,“黑黑的翅膀从白白的芦花中飞出”的《野鸭的风景》,都写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父亲》以镰刀作意象,鲜明生动,“我们才是他这把镰刀下的收获”,隽永情深。当然也有抒情的文字,如《梦中蝴蝶飞》、《涛声依旧》、《月亮这东西》等都写得相当优美灵动,流荡着诗意。至于有类杂文的随笔,嬉笑怒骂成文章,亦醒人眼目。 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王垄确实是在不断地进取的。我想,已进入不惑之年的王垄,随着人的成熟,思想的成熟,其散文艺术也会不断走向成熟,而步入更高更远的境域。 (赵征溶,男,江苏宝应人。中国散文学会、江苏作协会员,著有传记《让我们荡起双桨——追寻刘炽和他旋律》、散文集《藕思如梦》、长篇历史小说《大唐秋风》) 注:《因为柳堡》2009年11月由海风出版社列入“当代作家文库”出版,全书10印张,325页,收入王垄在文学报刊公开发表的散文120多篇,系王垄的第五本文学作品集。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