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堤绿树成阴。 昔日中州会馆的石狮,如今在邵伯中学门前。 停靠在邵伯湖边的渔船。 露筋娘娘庙前明朝的碑文。 邵伯湖,亦名棠湖,古属三十六陂。唐宋以前,在扬州至淮安一线,有三十六座大湖泊连绵不断,有诗曰“三十六陂帆落尽,只留一片好湖光”。 1 由小变大的邵伯湖 围湖造田使得不少湖泊都经历了由大变小的过程,但邵伯湖却经历了一个由小变大、由分散变集中的过程。“邵伯湖是由天然和受人工导淮入江影响而形成的湖泊。”扬州水利专家徐炳顺介绍,在《水经注》中这片水域最早被称为武广湖,直到宋代才开始有邵伯湖之称。 明万历《江都县志》云:邵伯运河以西有“邵伯、黄之、赤岸、新城、白茆、朱家六湖”。万历二十三年,为了防止明祖陵被淹和保护漕运,当时的总理河督杨一魁接万历皇帝旨意,开始实施“分黄导淮”工程,从此,拉开淮河水自扬州入海、入江的历史。到了清代,大兴淮水入江工程,淮水南泄,小湖才汇聚成了如今的邵伯湖。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邵伯湖,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最宽4公里。北临高邮湖,西侧是沿湖圩区,东部以运河为界,南部是蜀冈之尾,地处淮河入江的尾闾。 2 湖因邵伯埭而得名 埭是古代用来拦截河道筑的水坝,作为水运和蓄水之用。为了方便漕船和农田,据晋书记载:晋太元十年(385年)太傅谢安为避奸出镇广陵步邱,筑垒日新城。他见那里“地势西高东下,春夏湖水涨漫,东侵浓田,西又苦旱,便立埭以界之”,这样,“随时蓄泄,高下两利,田获其收,民被其泽”,“后人思安德,比于邵伯,因以立名”。这埭就是邵伯最古老的水利设施邵伯埭。此埭筑成后,高者无旱,低者不涝,上下两利,民皆称颂。从此渔农聚居者日多,久之便形成了农村小集镇,人丁兴旺,百业繁荣。而邵伯湖、邵伯镇从此均以邵伯埭而得名。“邵伯埭从东晋一直沿用到宋嘉佑时,当时的江淮发运使钟离瑾在邵伯埭旁建闸,邵伯埭才结束了近700年的历史使命。”至于邵伯埭的位置具体在哪儿,邵伯镇宣传科副科长丁云峰表示,目前没有确切的答案,有人认为在邵伯汤家泮至万寿宫一带,而民国时期的《运工专刊》则称:“邵伯至黄珏桥一带为古邵伯埭”。 “谢公昔时埭,筑远名亦古。功高千金堨,永利在扬楚。”“南北悠悠三十年,谢公遗埭故依然。欲论旧事无人共,卧听钟鱼古寺边。”古人笔下的邵伯埭犹存,但是真实的邵伯埭已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3 曾经“接天莲叶无穷碧” 历史上的邵伯湖“风帆渔槕,往来不绝。初春,农民取湖泥垩田,菜花满塍。夏日荷花盛开,叶绿花红。鹬鸟喜行于水滩,乃为湖中大观。”这是古代邵伯湖区的热闹。 当时在扬州一带,邵伯荷远近闻名。宋代文章太守欧阳修尝闻友人对邵伯荷的赞赏,主持操办了“荷花酒筵”。宋代叶梦得的《避暑录话》曾这般记述:“欧公每(于)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去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以花盆插百余盆,与客相间。”从宋代到清代的数百年间,每当入夏,邵伯湖及镇东的金湖银荡,百里藕香,荷叶漫天铺陈开去,直至水天相接,浑然一色。而湖上采莲的场景更是热闹,清代的邹熊写道:“扬州女儿红罗襦,阿姊摇船阿妹俱。姊采莲花妹采叶,要他叶上走明珠。” 倘若不是在出发前曾看到过这些对邵伯湖历史的描写,站在邵伯湖边,临湖远眺一望无际的湖水,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在遥远的过去,邵伯湖曾经“接天莲叶无穷碧”。邵伯镇上年过八旬的徐从法多年从事水利史研究,他介绍:“据史料记载,到清乾隆时期,邵伯湖中还存有大片的荷藕,乾隆四十年大旱,饥民挖光了湖中的荷藕充饥。从此再也见不到湖中有荷了。”大旱时节,除了荷藕被吃光外,还发现干涸的河床上,有从前人类居住的痕迹,“湖中发现了农用的石磙子、水井,古墓等等。” 4 中州会馆 见证昔日繁华 清代乾隆皇帝曾形容邵伯湖:“东西南北四湖通,谢傅遗休拟召公。”四通八达的湖网,沟通南北的通道,邵伯一带的商业发达,来往客商众多。 “漕运湖风涛颇险,高邮湖和宝应湖先后开通了康济河、弘济河,实施河湖分开后,解决了高邮湖和宝应湖的风涛之险。万历二十八年,邵伯湖开通月河,这才"避免"了邵伯湖风浪大,船舶经常翻船的"劫难"。”徐炳顺解释,而在此之前,漕运都要经邵伯湖而过。 “邵伯湖上险滩多,水的深浅初来乍到的货船一时也摸不清,为了航运的安全,来往的货船都要雇一当地小船在前面带路。”邵伯文化站副站长郭士俊说,那时候的邵伯湖“帆影点点,一派繁忙的景象” 。南方之船装来江西瓷器、桐油等货物;北方之船装来河南、山东的北货及淮南的盐。航运和商业的发展,让邵伯成为了南北货来往的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人在这里建起了会馆,这些会馆既是漕运文化的先行者,也给当地带来了别样的文化民俗。 沿着运河西堤走一段路,丁云峰说,从前的河南商人所建的中州会馆就在这一带邵伯湖的湖心小岛上,有水港连通运河。商旅云集、帆樯卸泊、百货登市的场面早已远去。随着清咸丰五年后黄河北徙,继而铁路的通车等等因素,邵伯航运业日衰,记录着此地繁华的中州会馆,日渐陨落,逐渐隐没。繁华已逝去,古风尚存。听说中州会馆门口那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几经沉浮、历经沧桑,仍气派地伫立在邵伯中学的门口。折返回邵伯镇,行走在甘棠路上,很难不注意到那两头气派非凡的石狮子。它们高约1.8米,配有刻工精美的须弥座,其中一头狮子的腿断掉了半截。据当地人介绍,在抗日战争期间,这只狮子的腿被日军的炮火炸飞了。 5 民风淳朴的渔业村 “鱼筐擂地,足声杂沓,唱秤此起彼伏。”这是生活在水边,以湖为生的邵伯渔民从古至今都会经历的场景。旧时代的渔民大都在水面上漂泊,一家人以船为生,依水生存。邵伯镇渔业村59岁的村民刘培刚一家,就是五十多年前从山东的微山湖摇着桨来到邵伯湖一带的。“一家几代人都住在船上,那年月湖上漂的都是小小的木船,偶尔有渔民上岸建房子,也都是小小的茅草房。”刘培刚说,鱼最重要的就是新鲜,才能卖个好价钱。赶在鱼贩收鱼前,半夜或是天刚蒙蒙亮,就能听到摇船的桨声渔民陆续出航了,而家家户户就是靠每天捕回来的鱼来养活一大家子。“遇上人口多的,家里的日子并不好过。” 邵伯渔民谢传清家世代打鱼,在他的记忆里,他们家在这一带水域已经住了有三代了。“解放后,手头宽裕了,小木船换成了大铁船,有渔民在岸上建起了家。”在船上住惯了,谢传清还是选择了住在船上船上通上了电、也买了不少设备,虽然不一定有岸上设施齐全,但是把船开到了避风港里住起来,谢传清已经觉得很安心了。 站在渔业村的湖岸上,烟波浩渺的湖面已经被密密麻麻的渔网覆盖,家家户户都在邵伯湖上用网围起了鱼圩和蟹圩子。“现在从元月一号到六月一号是邵伯湖上的禁捕期,年一过,村里家家户户就要准备着出去捕鱼了。远的一直要开到长江里,甚至到上海的崇明岛去捕刀鱼、鲥鱼。”谢传清年年都要出门,一直到六七月份才回来。 闲时养殖、忙时捕鱼,显然,现在的邵伯湖渔民早已远离了从前“一户一条船,人船相依为命”的日子。然而,穷日子富日子都没有改变这里淳朴的民风。刘培刚指着湖面浅水里一处处的“鱼护子”说,每家每户捕完鱼,就把鱼养在鱼护子里,等着鱼贩子来过秤收走,但是再多的别家船从这些鱼护子旁经过,也不会有人捡走里面的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么形容也不为过。”一直在跟我们闲聊的渔民丁长龙插上了这么句话。 6 邵伯湖的女神露筋娘娘 “我适乘舟经泽国,修防宜蓄虑何穷。”这是乾隆笔下的邵伯湖,而清代乾隆进士“吴中七子”之一的钱大昕,更是用诗句来反映水灾的危害:“泽国微茫长绿芜,薄游踪迹感羁孤!疏钟夜火盂城驿,官柳长堤邵伯湖。住日漂流悲雁户,只今村落足鱼租。波光面面清于镜,得似沙鸥稳宿无?” 频频遭灾的附近居民,除了在官府的指挥下,建造水利设施外,在这一带还出现了传说中能够保护朝廷漕运和运河邵伯湖船民们的女神。 丁云峰说,南宋,学者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旧传有女子夜过此,天阴蚊盛,有耕夫田舍在焉。其嫂止宿,姑曰:"吾宁处死,不可失节"。遂以蚊死,其筋见焉。”为了纪念这个贞节女子,在邵伯湖附近建起了一座露筋祠,岁月流转,传说中的露筋娘娘又逐渐由贞女的形象演变成了朝廷漕运和运河船民们的护佑女神。 “露筋祠建成已久,因为靠近湖边,常常被毁坏,曾经多次重修。”当地渔民口口相传,那个时候的露筋祠有九十九间半房,香火旺盛,“每当有船只从露筋祠过,无论船民、商贾及旅客都会入祠拜祭,祈求平安、顺利。”后来运河被拓宽,露筋祠被移到了现在的运河边。我们现在看到的露筋祠只有一间房,房内挂着露筋娘娘的像,外面还摆放着两块碑,上面字迹俱已模糊,其中一块碑上隐约有“大明”的字样。 记者 邱凌/文 张卓君/摄 邵伯湖地理 浩渺无际的邵伯湖自然风光绝佳,历经千年风雨洗礼,愈显风姿绰约。如今,两岸绿树成阴,郁郁葱葱,好似绿色的长龙,盘绕着清澈的湖水;临湖远眺,烟波浩渺,渔帆点点,一望无际。泛舟湖上,垂钓湖畔,置身于大自然中,顿觉心旷神怡。 邵伯湖风物 旧日邵伯荷出名,现在的邵伯龙虾名满天下。其实,清末明初时邵伯湖的邵伯菱就已驰誉天下了。“据史料记载,当时在邵伯镇经营菱角的"八鲜行"就有10多家,菱角被大宗收购外运到沪宁一带。”丁云峰说,要想吃邵伯菱,那就得等到中秋节前二十天。那时候正宗的邵伯绿菱上市了,“生菱剥去壳后可以如水果般生吃,也可以红烧、爆炒,滋润可口,都别有一番风味。”在邵伯民间,煮熟的菱角还被在中秋节用来祭月亮。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