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弢先生在《三借庐笔谈》中说,蒲松龄在他的家乡柳泉旁边摆了个茶摊,请过路人讲奇异的故事,然后回家加工,就成了《聊斋志异》。有人并不赞同此说,认为蒲松龄穷得有时候家里都揭不开锅,怎么有闲空,而优哉游哉摆茶递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小说?此说似乎有理,一来只是一种推测,二来是回乡后的事情,所以我们不作探讨。不过邹弢先生所言,说明了蒲松龄收集资料是广众博采。 蒲松龄二十几岁就开始搜集奇闻异事,南下宦游,又使蒲松龄接触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开阔了他的眼界,陶冶了他的性情。地处江淮的宝应,风光秀丽,虽比淄川少了北方雄健的山峦,却多了泽国水乡的妩媚。宝应历史上文人辈出,民间传说异事丰富而又神奇,这对“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的蒲松龄自然是有更大的吸引力。在宝应的一年间,尽管他有种种的不遂心,但衣食无忧,使他有时间、有精力搜集奇闻异事。 《宝应历代县志类编》记载:“松冈在县北门外,旧有长松数千,今无存者。”松冈是一条植有千株古松、长达数里的墩阜坟地。城郊的荒坟野冢原本就多,每到夜晚,常有“鬼火”(磷火)闪烁飘荡,时有狐、兔窜出,令行路人寒栗,不敢前行。所以民间流传着许多狐、鬼的故事,谈狐说鬼也成了茶余饭后闲谈常有的内容。康熙七、八、九年,宝应连遭天灾,“松冈”自然多了若干荒坟,故事也就越来越多。《聊斋志异·自序》中所说的:“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盖指的这片地方。蒲松龄故里没有“青林黑塞”的风光。 松冈附近有一古刹泰山殿,南来北往的香客到此,无不烧香膜拜。蒲松龄一有机会,就来此刹与香客攀谈,同时收集异闻传说,往往是“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前两年,我们在宝应县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时,有老人告诉我们“相传,蒲松龄在宝应,人们常见他身挂布袋,内藏笔墨纸砚,流连县邑大街小巷,出没泰山殿、八宝亭、孔庙,登临松冈、槐楼、花子城;游历射阳湖、柳园,无论是文人雅会,抑或是市井俚语,凡听到了奇闻异事,即作记载,若有不详,必亲临访询。” 《聊斋志异》的故事,有揭露当时社会黑暗、政治**,鞭挞贪官酷吏,同情穷苦善良民众的;有抨击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弊端的;还有写男女之间真挚爱情的。这些故事的主题思想自然和蒲松龄在宝应一年的幕僚生活有关。而直接源于宝应传说的至少有三十多篇,比如蒲松龄在《秦桧》中说,青州冯中堂家,杀了一条猪,褪毛后发现肉上有“秦桧七世身”几个字。肉在烧煮时,散发出臭恶。将肉喂狗,狗都不肯吃。《宝应县志》中有一则异闻说,在一个雷雨天,雷打死宝应东乡三家庄一条牛,人们清清楚楚地看到牛背有似火烙的“李虎七世身”几个字。又如《丐仙》中说,一个无赖纵火焚一位专好管不平事的乞丐,等人们发现时,乞丐的栖身处已成灰烬,大家都以为“丐者休矣!”突然发现“丐者酣然卧火中,齁声雷动。”《宝应历代县志类编》里记载,宝应有一位叫留云子的老人,独自居住日夜以吟诗自娱。有一天点燃麦麸取暖,引起大火,房屋烧尽,而这位老人却“体肤无恙”。再如《苏仙》说,苏氏民女,在河边洗衣服,河里漂来“一缕苔草”,苏女凝视以后,居然怀孕生子。这小孩七岁时说,“我非人种,行将腾霄昂壑耳”。《太平广记》记载:唐代宝应姓沈的女子在溪畔浣纱,不觉而孕。她的父母请巫召魅,方知是淮河老獭借腹生子。后来沈女生獭三头,送入湖中,有巨獭负之而去。 《聊斋》中还有许多故事都与宝应地区摭记、异闻大同小异,这里就不一一摘取了。郭沫若评价《聊斋》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除了他游幕一年的官场生活,体验到官场的黑暗和**,还因为“巷陌笑哭,皆成文章”。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