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开路先锋” 卢殿虎 (1876-1936) 江北长途汽车公司筹办人 曾任北洋政府安徽、甘肃两省教育厅长、淮扬道尹等职 退职后寓居扬州 他在对扬州经济及周围地区交通现状进行考察后,认为苏北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交通闭塞,遂提出了在苏北修建公路的计划,并主导了建设。 一位有识之士站了出来 上世纪20年代,苏北第一条公路扬圩公路的通车情形。 这条只有14.7公里的公路打开了苏北地区摆脱贫困、走向辉煌的通道,极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要致富,先修路”不仅现在受用,同样也适用于解放前。本期档案穿越中所讲述的苏北第一条公路“扬圩段”的曲折修筑过程,就是在民国时期的扬州展开的。 扬州是位于京杭大运河边沿的城市,民国时期,随着津浦铁路的修建,大运河作用的日渐衰退,南北主要交通不必绕道扬州,扬州面临被边缘化的趋势。为了改变当地交通闭塞状况,从1918年开始,一些仁人志士历尽艰险,修建苏北“扬清线”(扬州至清江浦),其中第一条公路—“扬圩公路”的修建历尽艰辛。而建成后的这条仅14.7公里的公路,却给这一地区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个无奈的历史背景下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苏北的富庶曾经堪与江南匹敌,长期流传“江淮熟、天下足”的民间谚语,反映了苏北平原曾有过的美好景象。自“黄河夺淮”后,(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河道多次出现改道。裹挟着大量泥沙的黄河,从汉武帝时代就开始侵入淮河,整个淮河水系遭到彻底破坏,淤塞了下游入海通道,洪水排泄不畅,四处泛滥,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编者注)苏北平原美景不再,然借助于漕运和盐业发展,扬州、清江浦(今淮安)的繁荣仍然不亚于江南。 但是,19世纪中期后,黄河北徙,苏北丧失了河防中心地位,漕运废弃又使苏北丧失了皇粮转运中枢和商业中心地位,盐政衰败也使苏北完全丧失了原有的经济地位。20世纪初,扬州的仁人志士开始着眼改变苏北窘境,修路成为一种选择。 成就一条意义深远的路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