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里下河文学流派”初探

2013-10-20 10:04| 热度:10107 ℃ |来源:中国作家网|我要投稿

  上世纪80年代初,江苏高邮籍作家汪曾祺以 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复出文坛,在随后的30余年间,在高邮邻县包括泰州的兴化,扬州的宝应,盐城的盐都、东台、阜宁、建湖和南通的海安等地,一大批 生于里下河、长 ...

  “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审美属性

  一是“水”、“土”交融的文化品格。里下河地区有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积淀,绵延其中的便是这一地域文化本身固有的文化精神:“水”与“土”的 精神,表现为一种刚柔并济的文化品格,“水”的品格释放出细腻、自由、温婉、灵动的精神姿态,而“土”的品格却又绽放出朴实、顽强、倔强、刚毅的生命风 姿。

  一方面,“水”孕育了里下河文明,千百年来,在人们的长期生产和交流中,里下河地区形成了与“水”难分难解的“柔”的文化品格,它细腻、温婉、 节制、冲淡。“水”是里下河作家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水使他们的作品似乎处处都染上了“水”的色彩,它温柔细腻而又不乏刚强,它们饱含的水乡风情在文本中 随处可见。水不单是里下河作家作品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其创作风格的重要因素,正如汪曾祺所言,“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 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国外有研究者认为,汪曾祺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写到水,也有水的感觉。”《大淖记事》等以 “水”开篇,《受戒》的经典结尾即为里下河水乡风光的优美抒写。里下河作家在小说中写了大量水乡特色元素,比如鲜活的水产,临水而建的栖身之所,里下河作 家笔下的人物似乎终日做着水乡的营生,撑船打渔、挑箩把担、养鸭孵鸡、打粽箬、翻菱等。刘仁前的《香河》更是用优美的笔触,细腻描述了清灵的里下河之水, 作品中弥漫着氤氲的水气。

  另一方面,里下河的地形四周高中间低,呈现出特殊的“锅底洼”地貌形态。这块貌似封闭的土地,保留了古老的文化传统,保留了里下河地区从土里生 长出来的、在苦难面前砥砺出来的“刚”的文化品格:朴实、倔强、顽强与刚毅。里下河作家一方面眷恋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另一方面又抒写了这片大地的苦难, 以及面对苦难的韧性与刚强。毕飞宇《平原》的背景是壮丽而辉煌的苏北大地,它以一种带有冲击力的美震撼读者:“麦子熟了的苏北大平原金光灿烂,盛夏季节的 苏北大地浩瀚绿色无边,大雪覆盖下村庄浮肿可爱,北方呼啸中光秃秃、瘦而尖锐的树枝带着惹是生非的模样。”同时,毕飞宇深刻地体会到里下河这篇土地的苦难 以及人们饱受折磨的心灵,在《平原》中,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庄稼人生活的种种艰难,然而他们并没有认同接受、安于现状,而是主动的试图反叛或逃离,如 “端方”、“混世魔王”他们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顽强地向苦难发起挑战,改变命运,并不惜为此采取各种手段。《香河》《白驹》《薄荷》等小说无不表现出了 里下河人在面对这块土地的苦难和政治风暴时无可奈何、平静面对、静缓度过的韧性。

  二是“南”、“北”交会的文化形态。评论家何平指出,里下河地域处在江苏南北两个极点之间,属于江苏文学暧昧不明的区域,从这里出发的作家具有亦南亦北,亦阴柔亦坚硬的特质,其作品具有和谐、朴素的美质,毕飞宇的乡村和江南文人的乡村有着一定的距离。

  一方面,里下河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处于江苏中部和北部的维扬文化、楚汉文化的交会处,两种文化彼此相互影响、融合。维扬文化和楚汉文化成为 江苏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里下河文化实现了楚汉文化与维扬文化的有机融合;明代“洪武赶散”使得江南人口向苏北一带迁 移,客观上使得里下河文化中加入吴文化的成分;明末至清代,里下河成为很多野逸狂放文人避难或栖身之所,更使得里下河文化体现出丰富的兼容性。作为南北两 种文化的交会地,里下河地区既承受着楚汉风韵,又传承着维扬风骚,在几千年的南北文化交融、积累中,在自然条件、社会政治经济、人文风俗等因素的作用下, 形成了里下河地区以细腻、从容、朴实、顽强为主要特征的地域文化形态。

  另一方面,这种特殊的地域文化形态,也使得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审美内涵趋于冲淡平和,形成了里下河文学流派冲淡、细腻的艺术特征,可谓南北兼收并 蓄,呈现出充和、自然、从容的姿态。在这种地域文化形态的影响下,汪曾祺的小说在风格上不注重故事情节,冲淡、朴素而和谐。他喜欢描写故里旧人旧事中的日 常生活,他叙述的时候往往淡化了故事情节,因此,在小说中冲突甚少,平淡从容,仿佛是一部风情记录,如《异秉》《受戒》《晚饭花》《故里杂记》《鉴赏家》 等。这种细腻、冲淡的艺术风格还表现在诗意的描写上。从里下河水乡成长起来的作家们,既感受着独特的水乡特色,又因地域崇文尚雅的诗画文化的源流,这些作 家多曾作诗、多爱作诗或目前还在作诗。毕飞宇写玉秀情窦初开的一段文字犹如一首抒情诗,刘仁前笔下的“香河村”:“春来杨柳泛绿,浓荫覆盖,如烟似雾,整 个村子全笼在绿荫里,成了绿色的世界”。可以说,里下河作家擅长用诗般的语言叙事。

  三是“雅”、“俗”共生的本土生活哲学。里下河地区城市文化和农耕文化历来较为发达,这两种文化“雅俗共生、兼容并蓄”,对里下河文学创作影响 很大,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里下河文学流派外在的文本显示,诸如对地域风貌、风情的描绘等,也表现在那隐藏于作品中独特的生活哲学底蕴。

  一方面表现为崇文尚雅。里下河地区历代官府均重视学校教育,刻意培育崇文的社会氛围,每年都在文庙举行盛大的祭孔仪式。里下河地区还有“崇文尚 雅”的民风,无论城市或是乡村,里下河人对风雅之事充满向往,主要表现在:里下河人有诸多风雅之好,特别是对诗文书画的推崇,这种长久的文化熏陶使得里下 河人表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崇文尚雅的文化气质。里下河文学作品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大都喜爱风雅之事。特别是汪曾祺的许多小说,诸如《岁寒三友》《故乡人》 《鉴赏家》等小说中,出现了画画的靳彝甫,诊室布置风雅的医生王淡人,做生意却懂画的叶三等。在汪曾祺笔下,鞋匠高大头、收字纸的老白、开肉案子的庞家老 三都懂一点“文化”。此外如毕飞宇《平原》中的孔素贞,刘仁前《香河》中的教书先生柳安然等,这些成为里下河“雅文化”的代言人。这种城市文化的内涵还表 现在生活上追求“安逸”,这是里下河地区盐商文化发达所致,对奢逸生活的追求丰富并发展了里下河地区的休闲文化,生活节奏散漫,善于忙里偷闲,里下河人好 品茶、洗澡、听书,这些都在里下河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另一方面表现为质朴的平民精神。清末以来漕运、盐业改制后,商业经济的繁华不再,交通枢纽的地位也逐渐丢失,城市文化由繁华走向凋敝,而以农业 为主、原生态的农耕文化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显得较为平稳,这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使得里下河人安于一种平头百姓的农耕生活。这种 文化形态,发展并壮大了以泰州学派为代表的“自然人性论”,追求表现“凿凿有味”的朴实生活内涵,主张“以自然之为美”,倡导倾听“百姓之迩言”,崇尚表 现“率真”、“俗善”的拙朴生活之美。以李贽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所创立的平民主义生活美学,不但丰富了中国美学史宝库,而且对后来的里下河文学也有重要影 响。里下河作家普遍具有平民精神,他们认同自己“苏北朴民”的角色。汪曾祺深受市井文化的浸润,他在其中闻到一种质朴而生动的平民气息。毕飞宇说,“我出 生在乡下,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我是个乡下人。”在平民化文学精神影响下,里下河作家坚持从平民生活写起,还原实际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毕飞宇将“写作如居 家过日子”自定为小说创作的美学标准。刘仁前、庞余亮描写熟悉的乡邻乡亲,熟悉的乡土风物,作品呈现出自然、鲜活的本态。

  四是丰富多彩的民族叙事艺术。里下河地区历来曲艺(评话、弹词、清曲、道情等)、戏剧(扬剧、淮剧、木偶戏等地方戏)在民间流行。施耐庵的《水 浒传》,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柳敬亭,乃至后来扬州评话著名老艺人王少堂等等,他们的故事或者说书的内容至今广泛流传。这种地方曲艺和戏剧的兴盛,使得 里下河文学流派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叙事艺术。

  一方面,走进里下河作家的文学世界,我们不难发现该流派对里下河民俗文化进行摹写,已经成了作家们刻画“人”的一个主要手段,他们都在作品中对 里下河地区的特殊节日、节气、饮食等民俗习惯作了相当细致的描写,使得作品充满了浓烈的地域色彩,汇成巨幅的里下河风俗画卷。汪曾祺被赞誉为“风俗画”作 家。从早期的代表作《鸡鸭名家》到《异秉》《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晚饭花》等等,涉及里下河地区的婚、丧、嫁、娶到和尚出家、“灯节”等风 俗。其他代表作家作品,如《平原》《香河》描写了婚丧嫁娶礼仪繁复的全过程,其中《香河》被专家誉为“里下河风俗的全息图”,其婚俗描写尤其详细,每个程 序及其中的“讲究”均无一遗漏地描绘出来,并突出其艺术性、趣味性。可以说,里下河作家“无俗不成书”,不论人物生活如何穷困或政治背景如何特殊,作家都 用大量篇幅不厌其烦、有板有眼地介绍里下河风俗,展开一幅幅具有浓郁里下河地域文化色彩和强劲生命力的民俗画卷。

  另一方面,里下河小说家在叙述语言上模仿评话的说书技巧,小说中广泛使用俚语和拟声词。刘仁前、朱辉等里下河作家普遍认为,不使用方言写作就无 法表达出特定的地域风情,就少了一层味道,因此热衷于以方言来强化作品的地域特点。他们将里下河百姓语言“干脆的语气、短促的语调、开朗的表情”作为小说 语言的母体,自觉做到很短、很口语化。里下河作家小说创作无方言、俗语不开口,坚持在读者认可的基础上进行口语化写作,善于在作品中插入大量的俗语、乡间 俚调、歇后语、号子、顺口溜、民间曲艺、评话、道情等。此外,还模仿说书艺人的口技,大量使用拟声词和语气词,《平原》中的“拿来噻”、“晓得咯”、“急 煞格”;《香河》中的“这哪里你春雨做的活计唦”;《白驹》中的“他们八面威风,夸!夸!夸!皮靴震天,马蹄得得”,这些拟声词和语气词的使用,都使读者 如闻其声,颇具扬州评话的味道。

12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