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正是《又赠孙安宜兼寄高鲁壇》这一题11首诗,让我们知道了蒲氏这位“梦中情人”的名字。多年后,他为其作了8首诗,题为《孙给谏顾姬工诗作此戏赠》,将这8首诗与上面的11首诗对照,其中的契合之处,不论自明。只不过物是人非,往日的情人,此时已经成为自己好友孙蕙的姬妾。孙蕙的另一位好友汪懋麟,曾经为孙写过3首题为《莫春过树百寓斋出姬人顾粲可玉山堂诗卷见示兼听小史云岫弹琴》的诗,在“孙郎解珮得青霞”一句下注曰:“姬名也。”[22] 蒲诗中明确出现“青霞”这个名字的有3题,即《为青霞选唐诗绝句百首》、《听青霞吟诗》、《伤顾青霞》,前2题共3首当作于在宝应为孙蕙及其夫人祝寿期间,后1首则作于顾青霞去世之后。从上述第一首和汪懋麟的诗来看,顾青霞的原名应当叫顾粲可,小名唤作可儿,青霞当是沦为歌伎后起的艺名。 顾青霞何时成为孙蕙的姬妾,尚无专文论及,但在论及蒲、顾二人关系时,不少人言下之意都是蒲见到顾时,她就已经是孙蕙的侍妾,这是没有依据的。在《聊斋词集》中,有写给孙蕙的4题词,题下注“戏简孙给谏”,写的却全都是顾青霞,看似奇怪,实际上是很有深意的。作为开题的第一首分为3阕,上阕是《梦幻八十韵》中描述的情形,中阕写的则是包括《听青霞吟诗》等在内的祝寿宝应期间的一切。下阕分为三层:第一层想象顾来到孙蕙府中后,“万唤才能至,庄容伫立,斜睨画帘。时教吟诗向客,音未响,羞晕上朱颜”;第二层写蒲对顾的情感,“忆得颤颤如花,亭亭似柳,嘿嘿情无限。恨狂客兜搭千千遍,垂粉领,绣带常拈”;第三层隐讳地说出对顾的思恋:“数岁来未领神仙班,又不识怎样胜当年”,并借孙蕙夫人赵氏之口说出自己“厮妮子,我见犹怜”的心思。下面3题,则描述了他们又一次见面的情形:“凄凉一夜,锐减小腰围”,“意惴惴,恐人觑破,急蹴纤弯”。这4题词告诉我们,至少此时,顾青霞尚未成为孙蕙的姬妾,而蒲氏写这些词的目的,就是在委婉地请求孙蕙玉成自己和顾青霞的姻缘。从题中称“戏简”、不用“戏赠”看,这些词不是当面呈交,应是通过信简的形式传递给孙蕙的,结合词的内容,这只能是在康熙十四年孙蕙达京任“给谏”之初。 上文我们曾经论及,康熙十年时,蒲氏的“梦中情人”应为十五岁,现在我们知道,这位“梦中情人”就是顾青霞,那么康熙十四年时,顾青霞应为十九岁。在《贺新郎·王子巽续弦即事戏赠》等5题中,《妾十九》一题中说“妾十九,妾十九,郎二九时妾始有”,而此年蒲氏刚好三十六岁。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贺新郎·王子巽续弦即事戏赠》等5题描述的就是《戏简孙给谏》中“凄凉一夜”的情形:“枕头边,端相仔细,芳容如昨”,时间应当是蒲氏参加康熙十四年乡试之前:“畴昔狂言上场头,依样葫芦要作”。“嘱郎休蹈从前过,荡天涯岁月久抛却”,再不要像当年北归参加康熙十一年乡试后那样,因为落榜而音信杳无。因此,所谓“王子巽续弦即事戏赠”,就是“即王子巽续弦事戏赠顾青霞”。 汪懋麟的《莫春过树百寓斋出姬人顾粲可玉山堂诗卷见示兼听小史云岫弹琴》作于“庚申”即康熙十九年(1680),所以,顾青霞成为孙蕙的姬妾,当在康熙十四年随孙蕙赴京后,康熙十九年前。 那么,顾青霞是哪一年成为孙蕙侍妾的呢?这就要说到上文曾提及的《闺情呈孙给谏》。无论从内容看,还是从抄本《聊斋偶存草》的排序看,该题为康熙十二年蒲氏对顾的思恋之作,这是毫无疑义的。但诗题中出现“孙给谏”却令人难以理解,因为此时孙尚在宝应和高邮任上,任“给谏”是后来的事。另外一个奇怪之处是,这题诗的前4首竟又出现在康熙十八年(1679),题作《同沈燕及题思妇图》,后5首则又出现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题作《闺情》,这说明蒲氏康熙十八年、二十四年曾两次使用了在康熙十二年写成的这9首诗,这9首诗的原题即作《闺情》,康熙二十四年又使用后5首时,为区别起见,才在原9首题下注上了“呈孙给谏”4字。而蒲氏之所以在康熙十八年,将想象顾青霞怀念自己的4首诗题在《思妇图》上,很可能就是此年顾由少女变成了少妇。 排在《同沈燕及题思妇图》前的,是《赠刘孔集》,诗题中出现“赠”字,说明这两人是见面的。孙蕙在淄川老家有一处别业,唤作万仞芙蓉斋[23],袁世硕先生认为营造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24],则刘孔集此年出现在淄川,很可能即是为营造万仞芙蓉斋而来。孙蕙营造万仞芙蓉斋是为了顾青霞(此点将在后面论及),因此,前几个月还在与友人吟诗倡和的蒲氏,到了四月四十岁生日的时候,忽然就病了,而且一病就是三个月。[⑤] 结合《赠刘孔集》的内容,蒲氏的病因何而起是不难推论的,就是听到了孙娶顾为妾的消息后,心灵受到打击所致。此前一年即康熙十七年(1678)恰好是乡试之年,蒲松龄再次落榜,所以顾成为孙的侍妾当在康熙十八年春。此后,刘孔集为营造万仞芙蓉斋来到淄川孙蕙的老家,上文我们曾提到过刘在蒲、顾之恋中可能的角色,故而蒲氏向刘抒发自己的失落之情。 康熙二十年(1681),孙蕙奉命入闽充福建乡试副主考官。返程时在家乡停留了一段时间,直到次年春方才返京。[25] 从《上孙给谏书》中“自觉面目酸涩,不可以登君子之堂”一句看,蒲氏没有与孙蕙见面,其中原因恐怕就是孙娶顾为妾之事,使蒲氏认为孙蕙这位“曩年把臂之交”,“不以我为人”。[26] 但在孙蕙离家赴京后,蒲氏却去过孙蕙家,《过孙给谏芙蓉斋》一诗可作证明。此年蒲氏总共只留下4题诗,这是第一题,最后一题即是《孙给谏顾姬工诗作此戏赠》。将两题内容对照看,可知前题中的“搔首忆京华”之人正是指顾青霞。顾不随孙蕙赴京,却在孙赴京后于家中见蒲氏,这是很耐人寻味的。排在《过孙给谏芙蓉斋》之后的是《伤刘孔集》,疑刘去世的消息,正是此时于顾处得知。第三题《赋得满城风雨近重阳》也很值得重视,这首诗显然是蒲氏对顾邀其“过芙蓉斋”的回味。这一年的4题诗全都与顾有关,而且第三题中“劫种三生宁可避”的感慨、对费长房“缩地术”的向往,均反映出蒲氏感触之深,结合《孙给谏顾姬工诗作此戏赠》的内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次见面又一次燃起了蒲氏对于爱情的渴望。 在路辑《聊斋诗集》中,有一首《卧万仞芙蓉斋听棋客争道》,因不能编年被收入“姑附”诗中。万仞芙蓉斋营造于康熙十八年,此后到康熙二十一年(1692)春孙蕙离家赴京,这期间蒲氏是不会卧于此处的。蒲氏卧于万仞芙蓉斋,只能是上文所述的“过孙给谏芙蓉斋”之时或其后。 万仞芙蓉斋并不在孙家的宅院中,而是坐落于孙的私家花园、即孙家宅院西侧的逸峰园。[27] 万仞芙蓉斋为顾青霞所居[28],蒲氏“卧”于此处是很耐人寻味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绛妃》,写蒲氏“癸亥岁”梦至一处,“殿阁高接云汉,下有石阶,层层而上,约尽百余级始至颠头”[29],这无疑就是万仞芙蓉斋。“癸亥岁”指康熙二十二年(1693),因此,《绛妃》所记之“梦”,实为康熙二十一年夏蒲氏“过芙蓉斋”之记忆。这样,就不难做出推论:康熙二十年孙蕙奉命入闽返程归家后,次年春,顾青霞没再随孙赴都,而是住在了康熙十八年营造的万仞芙蓉斋中。就在这年夏天的一个傍晚,顾邀蒲氏来到住处,《过孙给谏芙蓉斋》当是蒲氏接到邀请时所作,当夜蒲氏卧在了万仞芙蓉斋,《卧万仞芙蓉斋听棋客争道》便是此时所作。题中用“听”而不是“观”,似乎也透露出一些信息:也许当时并不是像《绛妃》中描述的那样,周围有“诸丽者”吧。 按照《绛妃》所述,顾青霞请蒲氏来万仞芙蓉斋,是“今欲背城借一,烦君属檄草耳”。那么这是一篇怎样的檄草呢?通过蒲氏的“追记”,我们看到,这檄草其实就是对孙蕙凭借权势,拆散蒲、顾之恋并夺人所爱的声讨,因此,所谓的“檄草”,实际上就是顾青霞对孙蕙霸占自己的控诉。顾青霞邀蒲氏于夜间在住处相会并互诉衷肠,也可以看出顾对爱情的执着,以及那种“背城借一”的勇气,这甚至是蒲氏都不能望其项背的。由此可以看出,当康熙十八年,顾青霞被迫成为孙蕙姬妾时,她就已经做好了避开孙蕙、来淄川与蒲氏再度相会的计划,营建万仞芙蓉斋,也许就是她提出的嫁给孙蕙的条件之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孙蕙丁父忧,服未除便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春在家中死去。[30] 孙蕙死后,他的众多姬妾们都被放还出去,但顾青霞却留了下来,没有再返回自己的故乡。这当然不会是为了给孙蕙守节,而是因为淄川有她深爱着的人——蒲松龄。然而不久她却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吟声仿佛耳中存,无复笙歌望墓门。燕子楼中遗剩粉,牡丹亭下吊香魂。 伤顾青霞 从诗中看,蒲氏对顾的情感是真挚的。然而,如果蒲氏对爱情的追求,能像顾青霞一样大胆和充满勇气,是不是可以避免这样的爱情悲剧呢! 五 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分析《陈淑卿小像题辞》了。这篇骈文可分为5段:“旧本瑯琊”前为第一段;“伯鸾将婚”至“涕湿衾花”为第二段;“胡消息之能通”至“跂望豆于沙汀”为第三段;“遭逢苦而忧患深”至“凄绝断肠之草”为第四段;下面为第五段。文中第三段讲的就是蒲氏南游时与顾的“三夜”之缘,即《梦幻八十韵》中描述的“传书之夜”,祝寿宝应期间的“宵奔之夜”,以及《夜发维扬》前的“离别之夜”。第四段讲顾脱出风尘后与蒲氏的来往,这在首句中即已表明,以下分三层:首先描述的是康熙十四年的那一“夜”,接着说顾在成为孙妾后仍未忘怀蒲氏,最后是说在孙蕙去世后不久,顾青霞便也离开了人世。特别是其中“儿啼女号,谪我之恶声未有”一句,甚至反映出顾在孙蕙死后,有不怕蒲氏家中反对,与蒲氏结为连理的念头。下一段“五夜中现影行来”中的“五夜”,就是蒲、顾二人爱情生活的概括,第五夜恐怕正是“卧万仞芙蓉斋听棋客争道”的那一夜。这样看来,题在陈淑卿小像上的这篇文字,应当是王敏入及妻陈氏的遭遇,触动了蒲氏内心深处敏感的神经,从而不可遏制地用文字抒发出来,就如同其将思顾之作题在《思妇图》上一样。这样我们就可理解,蒲氏为何要在文章的最后说“千秋下有人拾得,恐当真真”,他告诉我们是在为顾作“小传”,千万不要当成是王敏入妻陈氏的“小传”。 王敏入及妻陈氏的遭遇之所以触动蒲氏,是因为他们的遭遇与顾青霞父母的遭遇有相通之处,这就是《陈淑卿小像题辞》中第二段描写的情形:他们都是在战乱中离开家乡的,在异乡相遇,乡音让他们彼此感到亲近,遂私定终身,半年后一起回到男方家里,由于是“因乱成婚”、“为欢废礼”不被男方父母接受,女方只好回到自己家中,但他们仍然暗中往来。后来被女方父母发现,他们失去了相互来往的机会。可能就是这个时候,女方有了男方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顾青霞,也就是在下一段中所说的“娇婴”。至于顾青霞为何会沦落风尘,从《聊斋志异》中出现的一些篇章,如《婴宁》、《阿霞》等等来看,应该是其母去世时托人不淑所致。 顾青霞的父亲是什么人,目前尚无明确的资料作为论述的依据,但也不是毫无端倪可寻。《陈淑卿小像题辞》中说:“方悲金屋之人,捐曾似扇;尤惜金锦之物,弃不如麑”,前一句是说顾的母亲本是大家闺秀,却成了弃妇,后一句是说顾青霞应该是千金小姐,却沦落风尘,可见其父是世家子弟,所以当顾青霞“晓窗把手泪沾巾,为说桃源傍水滨”、向蒲氏讲述母亲的故事时,蒲氏才会有“为寻芳迹到蓬莱,怪道佳人锦作胎”的感慨。“家居苍树隔,忱悃素书将”,“投珠酬柳毅,纳杵嘱裴航”,“勿使离魂女,空怀堕策郎”,顾青霞是因为托蒲“传书”才将终身交付给蒲氏的,而蒲氏当时正作幕于宝应,表明“传书”的对象即顾的父亲应在宝应,“家居苍树隔”则说明顾青霞自己的家即母家,应与蒲氏作幕的宝应相邻。顾青霞最喜欢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西宫春怨》,“爱歌树色隐昭阳”,而“昭阳”正是宝应邻县兴化的古称[31]。汪懋麟诗中说顾青霞“怪底闺房多秀气,顾家今已胜乔家”,似乎在隐讳地说顾青霞本应姓“乔”。则“顾”应为其母姓,其母的情人即顾青霞之父当应姓“乔”。 乔家正是宝应的世家大族,其鼎盛期就是在明末和清代前期。宝应乔家走上仕宦之途始于乔可聘,乔可聘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掌河南道监察御史,在南明福王政权灭亡后隐于家乡柘沟(今宝应县氾水镇柘沟村)。[32] 乔家与兴化的世家大族吴家、李家均为姻亲关系,乔可聘的女儿嫁给曾在明朝担任次辅的吴甡的长子吴元莱[33],而吴元莱之女又嫁给乔可聘次子乔英的儿子乔崇哲[34],乔英的一个女儿则嫁给与乔可聘同为明朝遗臣的史学家李清的孙子李茂竹[35]。兴化顾家也是当地大姓,与宝应乔家同样有来往,清初著名画家顾符稹,后来就曾寄居于乔可聘第三子乔莱门下,并为其作《桃花流水图》[36]。乔莱为康熙六年(1667)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37] 乔莱与汪懋麟为至交,又是同年进士,也是姻亲关系,汪懋麟的女儿便嫁给乔莱的次子乔崇让[38],因此,汪懋麟对乔家的情况应当是很熟悉的,也许这就是汪对顾身世有所耳闻的原因。当明、清易代之际,乔可聘长子乔迈、次子乔英曾分别避乱于云间(即松江县,今属上海市)和昭阳(即兴化)[39],这与《陈淑卿小像题辞》中“王孙去其故里”的描述也是吻合的。 蒲氏《聊斋志异》中有一篇《连城》,故事中有一首诗,这首诗取自《闺情呈孙给谏》,结合这个故事的内容,顾青霞之母当是女主人公连城的原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乔生,蒲氏在故事末尾特别强调:“生名年,字大年。”我们知道,“迈”有年长之意,所谓“大年”即“迈”也。蒲氏在故事的末尾,毫无理由地加上这么一句话,正说明蒲氏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想告诉人们:顾青霞的父亲就是乔迈。乔迈,字子卓,弟乔莱称其“绝意仕进,治池馆柘溪,博览群书,于典故多所辨证,尤工五言诗,大学士吴甡赋诗褒美,比于范粲子孙。”[40] 也许顾青霞的名字作“粲可”,其渊源便在于此。顺治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反清复明活动风起云涌,隐居家乡的乔可聘结交藏身宝应的梁以樟等人,与东南海上的南明武装暗通消息、积极策应,乔迈也投身其中。[41] “河东漫寄鲛绡泪,十五年前满画箱”,应当就是在这样的战乱中,乔迈与顾青霞的母亲结成了一段乱世中的情缘。顾青霞出生的那一年,正值乔可聘夫人、也就是乔迈的继母潘氏去世[42],乔迈很可能并不知道自己还有这样一个女儿,顾青霞请蒲氏传书,也许正是想让父亲来帮助自己脱离苦海。应该说蒲氏是有传书的条件的,王洪谋《行略》中记载的蒲氏在宝应交游的“王会状式丹兄弟”,其姑祖母王氏就是乔迈的生母[43]。不知道什么原因,蒲氏却将顾的“素书”藏在了“箧”中。从蒲氏对于自己这一段恋情遮遮掩掩的态度看,在现实生活中,蒲氏对于爱情的追求,远没有顾青霞来得执着和大胆,这应是导致蒲、顾之恋以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创作了大量的爱情故事,生动地刻画了众多执着于爱情的大胆的女性形象,如果没有作者的亲身经历,这是无法想象的。从蒲氏的生平经历看,顾青霞无疑就是这些女性形象的原型。当一段刻骨铭心、魂萦梦绕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实现,他就会在想象的世界中去邀游。从这个意义上说,蒲松龄的宝应之恋,正是蒲氏创作的不尽的源泉。 [①] 参见《落花》、《金中戏成》、《斋中》、《寄刘孔集》、《拨闷》、《秋闺怨》。 [②] 参见《呈树百》。 [③] 参见《堤上》。 [④] 参见《边书》、《边衣》。 [⑤] 参见《病中》。 参考文献: [㈠] 田泽长﹒蒲松龄和陈淑卿[J]∥蒲松龄研究集刊:第1辑﹒济南:齐鲁书社,1980:264﹒ [㈡] 邹宗良﹒对《蒲松龄和陈淑卿》一文的几点质疑[J]∥蒲松龄研究集刊:第3辑﹒济南:齐鲁书社,1982:229﹒ [㈢] 马振方﹒《陈淑卿小像题辞》考辨[J]∥文学遗产:1985(1)﹒ 邹宗良﹒《<陈淑卿小像题辞>考辨》订补[J]∥文学遗产:1986(3)﹒ 袁世硕﹒蒲松龄与丰泉乡王氏[M]∥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济南:齐鲁书社,1988:75﹒ [㈣] 王康﹒淄川县志:卷6[M]﹒清乾隆8年[1743] 刻本﹒ [㈤] 王康﹒淄川县志:卷1[M]﹒清乾隆8年[1743] 刻本﹒ [㈥] 袁世硕﹒蒲松龄与丰泉乡王氏[M]∥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济南:齐鲁书社,1988:75﹒ [㈦] 王康﹒淄川县志:卷1[M]﹒清乾隆8年[1743] 刻本﹒ [㈧] 高珩﹒户科给事中树百孙公墓志铭[M]∥栖云阁文集:卷14﹒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乔莱﹒孙给事传[M]∥归田集:卷2﹒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㈨] 王枝忠﹒关于蒲松龄生平经历的几点考订[J]∥蒲松龄研究集刊:第4辑﹒济南:齐鲁书社,1984:205﹒ [㈩] 袁世硕﹒对《聊斋偶存草》的考察[M]∥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济南:齐鲁书社,1988:312﹒ [11] 赵宏恩,黄之隽﹒江南通志[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 邹宗良﹒蒲松龄的《鹤轩笔札》手稿及其佚篇[J]∥蒲松龄研究集刊:第4辑﹒济南:齐鲁书社,1984:327﹒ [13] 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56﹒ [14] 路大荒编﹒蒲柳泉先生年谱[M]∥蒲松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755﹒ [15] 盛伟编校﹒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3446﹒ [16] 盛伟编校﹒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596、1651、、1652﹒ [17] 杜书灜﹒李渔生平思想概观[J]∥文史哲:1983(6)﹒ [18] 邹宗良﹒一段层累造成的文坛佳话—李渔与蒲松龄交往辨误[J]∥文史哲:2010(6)﹒ [19] 白亚仁﹒谈《听秋声馆钞书》本《聊斋文稿》、《聊斋诗草》[J]∥蒲松龄研究集刊:第4辑﹒济南:齐鲁书社,1984:352﹒ [20] 路大荒编﹒蒲柳泉先生年谱[M]∥蒲松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755、1789﹒ [21] 蒲松龄﹒戏柬高鲁壇[M]∥蒲松龄全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645﹒ [22] 汪懋麟﹒百尺梧桐阁遗稿:卷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5﹒ [23] 孙启新﹒也谈顾青霞[J]∥蒲松龄研究:2012(1)﹒ [24] 袁世硕﹒蒲松龄与孙蕙[M]∥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济南:齐鲁书社,1988:50﹒ [25] 袁世硕﹒蒲松龄与孙蕙[M]∥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济南:齐鲁书社,1988:50﹒ [26] 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24–126﹒ [27] 王康﹒淄川县志:卷2[M]﹒清乾隆8年[1743] 刻本﹒ [28] 孙启新﹒也谈顾青霞[J]∥蒲松龄研究:2012(1)﹒ [29] 蒲松龄﹒绛妃[M]∥聊斋志异:卷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737﹒ [30] 袁世硕﹒蒲松龄与孙蕙[M]∥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济南:齐鲁书社,1988:50﹒ [31] 梁园棣,郑之侨﹒重修兴化县志:卷1[M]﹒清咸丰2年[1852]刻本﹒ [32] 汪琬﹒乔可聘传[M]∥钝庵续稿:卷50﹒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33] 李清﹒乔可聘墓志(碑藏宝应县博物馆)﹒ [34] 乔守敬﹒贡试硃卷[M]∥清代硃卷集成:第369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92:229﹒ [35] 李清﹒乔可聘墓志(碑藏宝应县博物馆)﹒ [36] 王式丹﹒过顾瑟如寓斋见粘窗画稿为题二断句[M]∥楼村诗集:卷1﹒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乔莱﹒顾瑟如为余作桃花流水图自题长句[M]∥南归集﹒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37] 潘耒﹒翰林院侍读乔君墓志铭[M]∥遂初堂集:卷19﹒续修四库全书本﹒ [38] 王懋竑﹒乔君楮堂墓志铭[M]∥白田草堂存稿:卷19﹒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39] 乔载繇﹒白田风雅前编:卷5[M]﹒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40] 徐翴,乔莱﹒宝应县志:卷13[M]﹒清康熙29年[1690] 刻本﹒ [41] 马晽文丽,马俊慧﹒康熙《宝应县志》乔可聘“为邑令所构”事考[J]∥宝应乔氏家学研究文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2] 汪琬﹒乔太宜人墓志铭[M]∥宝应县志:卷24﹒清康熙29年[1690]刻本﹒ [43] 乔镛﹒乔氏支谱续修[M]﹒清光绪12年[1886]刻本﹒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