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筑类 1、周恩来少年读书处 位于安宜镇水巷口3号。原为周恩来过继母亲陈氏父亲陈沅住宅,清代建筑风格,分为东西两个宅院,共18间房屋,占地61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东宅院按原样陈列,西宅院辟为展厅。1907年,9岁的周恩来随嗣母陈氏来宝应,住在这里三个多月,并与表哥陈式周同窗共读,受其进步思想影响,结下深厚友情。周恩来少年读书处于1996年大修,恢复原貌,1997年被命名为扬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正式对外开放。2002年被省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扬州地区唯一的一处总理纪念地。 2、学宫 位于安宜镇小新桥25号始建于南宋,主要建筑有迎秀门、状元桥、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磊英堂、文昌祠、尊经阁、鼎甲坊等,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现存大成殿、明伦堂等,其它建筑仅存遗迹。大成殿于1992年重新修缮,此殿单檐歇山,面阔5间,进深9檩,殿前两株古银杏历400年沧桑,依然枝叶苍翠。宝应学宫的总体建筑格局保留了我国古代学宫的基本特征,单体建筑却独具特色,富有浓郁的地方特征,沿革清晰,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建筑史和江淮地区儒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3、朱氏三进士宅 位于安宜镇朱家巷40号。此处为清代朱士彦、朱士达、朱士廉三进士住宅。朱士彦是清嘉庆七年进士,扬州“十秀才”之一,以探花授编修,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工部尚书。朱士彦胞弟朱士达为嘉庆二十二年进士,朱士廉为道光十三年进士,乡里称兄弟“三进士”。科举时代,兄弟三人都考取进士,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皇帝感其不易而赐匾额曰:“赐三进士第”(竖书)。 4、朱氏家祠 位于安宜镇小石头街8号。为清代湖北布政使朱士达家祠,建于道光年间,有门厅、穿堂、大厅、厢房共19间房屋,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占地700平方米,属浙派风格,门楼砖雕、木雕及石刻较精致,富有特色,是宝应现存规模较大的清代建筑之一,是朱氏家族仅存的一座祠堂。长期闲置,损坏严重,急待维修利用。 5、刘室楠故居 位于安宜镇芦家巷28号。刘宝楠为道光进士,官至三河知县,清代著名经学家,“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论语正义》、《宝应图经》等。故居为三合院,座北朝南,清代风格,占地255平方米。 6、西刘氏五之堂 位于安宜镇姜家巷13号。宝应现存规模较大的清代建筑群,占地1720平方米,从南向北共有5进,气势恢宏,砖雕、花窗精致,保存较好。“五之堂”取之《中庸》问政篇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句话,为刘氏历代家风,并将其宅定名为“五之堂”。刘氏乃是宝应四大家庭之一。 7、东刘氏五之堂 位于县老影剧院南,五子堂巷北,东首,原前后五进。 8、孙荫庭故居 位于安宜镇磨子口7号。孙荫庭(1890——1936),宝应县城人,民国期间在上海义赈会等机构任职,亲往浙江省宁海县古渡乡等地救灾。为保护乡民生命财产,他四方捐募,并变卖私房田产,身先士卒地修筑海堤。他死后,当地人为纪念他,将海堤命名为“济生堤”,并在多处建庙塑像。孙荫庭故居共有房屋16间,门厅3间,占地470平方米,主体部分的原貌保存较好,属晚清建筑风格,是我们今人纪念和学习这位大慈善家的理想场所。 9、 王式丹故居 位于学宫西南多智桥旁。王式丹(1645—1718),字方若,号楼村,宝应人。王式丹少负盛名,年二十八始补弟子员,选拔入国子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会试、殿试均获第一。授修撰职,参与纂修《渊鉴类函》、《明史》等。 10、王懋竑故居 原商业医院东侧。王懋竑(1668—1741年),号白田,王式丹侄子。康熙五十七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命在上书房行走。著有《白田草堂存稿》、《朱子文集注》、《续史记疑》等。 11、王凯泰故居 位于县南街。王凯泰,字幼轩,号补帆。系康熙年间宝应状元王式丹五世侄孙,道光三十年进士。历任浙江按察使、广东布政使、福建巡抚等职。光绪元年(1875),受命于清政府,赴福建巡视,为台湾统一作出过不懈的努力。 12、高朗亭故居 位于安宜镇北门外(待考定)。高朗亭,艺名月宫,宝应人,生于1774年,卒于1827年以后,著名的京剧奠基人,曾任“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班主和京师戏曲艺人行会组织“精忠庙会”的会首,为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毛家当铺 位于安宜镇保卫巷8号。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南向主房计24间,东西向房屋与主房相连,各为6间,三间房屋与南墙围成一院,门厅大门朝东,占地面积940平方米。院当中南北向砖砌一道隔墙,开有一拱形圆门。保存较好,现为公安局职工宿舍。当铺建筑遗存,全省较少。 14、蒲松龄供职旧址 县政府大院内,原文教局旧址,西侧门前有一口古井,县令孙蕙和幕宾蒲松龄都曾饮用井中之水,旧称之“蒲公井”。 15、杜家大院 位于北门外西灯笼巷内,为民国时期建造,房主原叫杜志宽,为田主。原大院面积较大,现存座北朝南U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建筑,朝南主楼为上下10间,东西对称两楼上下各6间,共22间。上层檐高2.85米,下层檐高3.1米。东西两楼与主楼有围墙相连,东西围墙墙壁饰有1.5米高、1米宽的漏窗。主楼与东西两楼之间均有回廊连通。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06平方米,建筑面积410平方米。东侧另有杜家祠堂三间。 16、乔家园门 原称“乔家辕门”明朝巷内建乔家祠堂,堂内供曾任浙江巡按的邑人乔可聘牌位,东西两侧砌有“辕门“,今门已拆除,但内巷仍多年沿称为乔家园门。 17、明清县署 位于安宜镇叶挺路西首。宋代始建,在城内西北隅,嘉定桥西。主要建筑有正堂、中堂、后堂、吏舍科房、书房、神庙、土地祠、县丞宅、典史宅等。占地3000平方米,南至叶挺路,北至马河,东至察院巷,西至崔家菜园巷。现存十四间房屋及一四合院,已为民居。目前此处为县府。 18、宁国寺及蝴蝶厅 位于安宜镇叶挺路115号。宁国寺始建于唐代,明代万历年间重建,有殿堂五进,房屋数百间,后进有千佛楼,每根梁柱都有木雕佛像,数以千计,姿态各异,现存一殿,系清末重建,歇山顶,四周有回廊。蝴蝶厅位于唐始建的宁国寺旧址后进,为清末所建,单檐歇山顶,面阔3间,进深9檀,脊檩高8米,四周有四廊,现用作宿舍。 19、纵棹园及泰山殿石狮 位于安宜镇安宜东路1号清代康熙年间翰林院侍读学士乔莱所建,占地20余亩。嘉庆元年,其孙捐园基“景贤堂”,建画川书院。道光五年扩修,1983年修缮。此园集北方名胜的典雅和南方园林的清秀于一身,翠竹隐阁,林亭倒映,杨柳婆娑,青荷飘香。泰山殿石狮系明代万历年间之物,雄狮坐视前方,雌狮怀抱幼狮。狮座有铭刻,保存较好。此对石狮原置泰山殿门前,1968年秋移于纵棹园门前。 20、跃龙关 位于南城根路与运河堤连接处。始建于康熙年间,嘉庆年间重建,光绪十八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屡勘拆修,金门宽二尺二,平由一尺七寸。《康熙志》载:跃龙关原为木涵洞,知县徐翀改建石闸,长一丈五尺,墙石高一丈五尺,门阔一尺八寸六分,水入城南门,流入市河,出东水关,下望直港。现存闸门石刻,闸门以外的闸道延至南城根路,均以旧时条石堆砌。道宽3米左右,深约2米。河水湍急,清澈见底。这是古城区市河引运河之水的唯一出水口。 四、遗址类 1、安平驿站遗址 位于安宜镇北门外大街西。明洪武元年,驿丞程子溥始建。永乐十三年重建,有正厅5间,后厅5间,过堂3间,东厢房7间,西厢房7间,库房3间,鼓楼3间,马房3间,水亭1间,站船15只,水夫150名,驿马160匹,马夫10名。光绪末年改邮政,驿站裁并,房屋归县署。旧地范围南至龙河,北至东灯笼巷,东至北门外大街,西至老运河堤,面积约有5万平方米。2003年春,日本学者专程来此考察。 2、泰山殿遗址 安宜镇立新巷1—8号。泰山殿原为宝应境内最大的庙宇,建于明代。全殿有殿堂八进,房屋310余间,占地约7万平方米。民国年间一部分房屋遭大火焚毁,其后仅存房屋失修毁坏甚多,至1950年前已残破不堪。大雄宝殿与石牌坊毁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存牌坊残石和完好的一对石狮存纵棹园门前。 3、关帝庙遗址 位于安宜镇北门外大街深。建于明代,清咸丰年间修葺,后存关王殿,面阔3间11米,进涤7檩,檐高3.8米。1996年拆毁,存南山墙和西后檐墙。另存有乾隆十八年“永禁典卖”石牌一块。 4、一宿庵 即松园庵,在南门外。明隆庆五年建。相传乾隆皇帝南巡曾在此住跸一宿,因更名。 5、八宝亭遗址 位于安宜镇县南街。唐上元三年(762),传说安宜(今宝应)一尼真如献八宝给唐肃宗,被视为定国之宝,遂将“上元”年号改为“宝应”,并将安宜县改名为“宝应县”。明代嘉靖年间,修建“八宝亭”纪念真如得宝之事。八宝亭四角攒尖,小瓦屋面。1996年拆毁,现存明嘉靖30年残碑及道光、民国年间修亭石刻碑记,移置于纵棹园内重建的八宝亭一侧。 6、宝塔根 原在县城内西北,跃龙闸附近。高十三丈。闻上镌曰“至元二十九年”。明嘉靖四十年(1561),暴风崩圮,独存塔址。崇祯十一年,知县刘逵从邑人汤廷琏议,欲建塔南门外,未成,止建塔基。对隔河为大湖,史形象称其“镜浮水面”。 7、宝应故城遗址 位于安宜镇老城区京杭运河东南侧。宝应县城原名“白田“,隋代已成集镇,唐为县治所,城始建于南宋,初修宝应土城,元代增筑,并包砌城砖,明嘉靖年间,为防倭患,重修城池,其后多次修葺。明清宝应县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143米,东西宽约875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20世纪50年代,因扩建马路将城墙全部拆除。今沿运河老堤东堤坡可见残迹,长约10余米,残高数十厘米不等。原东门位于今安宜南路东侧,南门位于今南门大街南侧的南城根路一线,西门位于今运河堤东侧,北门街位于今北门外大街,今有遗迹可寻。 8、抗倭战场遗址 位于安宜镇小南门外运河河堤。明嘉靖36年(1557年),倭寇入侵宝应县城,市民壮士丁效恭率青年数十人迎敌于此,杀寇数十,后因寡不敌众,皆壮烈牺牲。邑人称此为抗倭战场,曾于此立碑纪念,今碑已失。这是运河堤历史上发生的一件悲壮的故事。 9、御码头遗址 位于安宜镇老西门外运河堤坡。清代康熙皇帝为了治理黄河考察民情吏治,曾六次南巡,有三次在宝应县城落脚。乾隆皇帝仿效其祖父,亦六次南巡,曾有五次来过宝应,四次赋诗,一次额匾留联,并在宝应留下诸如“一宿庵”、“乔家白酒”、“大王庙”之类的轶事传说。特别是两次登岸策马穿城而过,对宝应百姓来讲,可说是至高无上的荣幸。此处即为祖孙皇帝二人御舟停泊的码头,为石结构,现仅存遗迹。 10、画川书院院遗址 位于老宝中即原画川书院。始建于康熙年间,由乔莱的裔孙捐送园基,为纪念乔莱,取名为画川书院。道光五年重修,有大门房、耳房、门楼、堂厅、厢房等共32间,有水池、石山、照壁、方亭、走廊、红桥等建筑,废于清末。 11、白田渡遗址 白田渡在南门外运河堤南门渡口巷西据明嘉靖县志记载:此处为古时跑马送信的急递铺。《雍正扬州志》载,白田,古镇,旧有邮馆,今圮,另据传云,旧时该地十年九不收,谓“无收”乃“白田”也,遂称白田铺。 12、北宋墓群遗址 位于安宜镇安宜南路、白田路两处。 面积约4200平方米,1995-2000年先后发现宋墓26座,墓葬多为土坑木棺墓,葬式有单人葬、夫妇合葬、夫妻妾三人合葬,棺皆为弧盖、弧壁,出土陶器、漆器、金银器、铜器和砚墨等200多件,均无封土,现地面已为现代建筑物覆盖。为研究运河城市的发展以及宋代经济、文化提供了较高价值的研究资料。 13、松岗遗址 县城东北郊。明清之际为一高阜,蜿蜒四五里,起伏状若卧龙,上植松树数千株,名曰“松岗”。岗下清溪萦绕,水映松影,风送涛声,景色佳丽。“松岗载洒”为宝应景点之一,是当时游览胜地。民国后,松树被砍伐殆尽。解放后曾建为靶场。60年代,因砖瓦厂取土,渐被夷为平地。 14、戚家汪遗址 宝应城东北隅。宝应城东北有一大池塘,明洪武年间,塘边一户戚姓人家娶媳杜氏,新婚之夕新郎溺死于水塘中,新妇悲痛不已,赋绝命诗,投池殉节。从此这个池塘便被称为“戚家汪”。不久塘边建戚家妇祠,还立碑刻记《戚妇诗》。乾隆下江南时,经宝应,特前往戚家妇祠巡视,并和戚妇诗一首。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