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应县县城西南一隅、距县城约10公里的宝应湖畔,有一个小渔村——金湖渔业村,主业是水产养殖,水面面积达到9830亩,过去的水产品全部靠水路外销,自从实施农村通达工程后,这里的情况正在俏俏的发生了变化,原来用来运输水产品的水泥船已静静的泊在河边无人问津,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便捷、快速的运输车辆,就连城里的公交车也开到了渔民的家们口。 在金湖渔业村,农村公路给人的印象是“整洁、干净、美观、流畅”,路村隔离的塑料制护栏给人以舒畅的感觉,路边带水泥混凝土方块格子的绿化草坪给人有身处公园的意境,路两侧整齐排列的水杉树却映衬着渔村的隽秀,而游弋在湖面上的鹅鸭、闲步在路面上的鸡仔更增添了渔村那种原生态的和谐。 农村公路通达工程的实施,也让金湖渔业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由昔日单一水产养殖的小渔村逐步变成了综合经济体,形成了水产养殖、水生植物种植、劳务输出、手工加工、交通运输、水产品流通等六大特色产业,全村有两个专业合作组织(宝应湖河蟹产销专业合作社、宝应县安宜镇河蚌产销专业合作社),并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引导渔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生态养殖、健康养殖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该村的总产值已过亿。 农村公路通达工程的实施还给渔民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很多渔民有了两重身份“渔民+市民”,他们除了在渔村有自己光鲜的住所,不少渔民在县城也有住房。住在宝应湖边的刘培成老人虽然70多岁了,但精气神很足,和老伴依然承包着村里10多亩水田,从事螃蟹养殖,他的儿子们也和他一样,分别在村里承包着20多亩的蟹塘,在宝应县城他们都买了房子,平时往来县城和渔业村之间都是开着自家的轿车。 渔村的经济发展,也给渔民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变化,渔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塑胶蓝球场、渔村博物馆等设施,在休闲时节,渔民们有了一个休身养性的好去处。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