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方言该属北方话的江淮官话区,但是有许多入声字。宝应境内的语调其实有点“杂七八拉”,南边与高邮搭界,所以像子婴河、夏集等乡镇的语言便是“高邮腔”;北边和淮安接壤,则山阳、黄浦、泾河、曹甸、安丰等地说的基本上是“淮城腔”;东面又与盐城的建湖县比邻,所以射阳、天平、广洋一带,又有不少“下河腔”。严格地讲,宝应城及城围地区的话,才是宝应的土语。——这里为什么不说是宝应方言?方言,它要包种境内一方的各种边缘语言;而土语才是有代表性的个性语言。 宝应人对自己家乡的土语有比较客观的评价。他们说北方人“侉”,南方人“蛮”,宝应人“冒”(音“贸”,这字像许多方言字样,很难确定它的写法),意思宝应话的语音有些重浊,句调往往下沉,尤其在一个词、一句话的最后一字往往咬得重而下滑。 上世纪50年代末,当时的宝应话与今日的宝应话已经相差很大了,现在许多读音渐渐趋向普通话了。那时有一种很受欢迎的食品叫“京江齐”,三年困难时期,还是要凭票供应的,京江指的是镇江,这中间的“江”字,宝应话读gang。老一代人说起“江阴”,也是gang阴;“文革”期间那位红得发紫的旗手,老宝应说成是江(gang)青。这个gang的读音实际上是保留了古音的读法。仔细比较一下,宝应土语中g、k、h作声母的许多读音至今已逐渐演变成j、q、x了,只是一些老人还发前者之音。如“街道”、“介绍”、“戒指”、“间隔”中的前一字,“睡觉”、“地窖”中的后一字土语都发g的音;而“钱”、“敲”、“铅”发k音;“学”、“蟹”、“下”则是以h为声母的。如果把都是由这些声母组成的词用土语一读,年轻人都会觉得陌生,如“界限”读成gai han,“解鞋带”读成gai hai dai。今天听起来似乎是土得掉渣,然而,如果你在外乡一旦听到这土的纯正的宝应话,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有时土话也会闹出一些笑话,因为方言的差别不仅仅在语言上,还体现在词汇上。应该说,宝应话的语音还是比较好懂的,它毕竟属于官话,而许多地方的词汇都会令外地人费解。有位宝应人有一管笛子,休息时拿出来吹。一位外地人想借来吹,他很乐意地把笛子奉上,并用普通话的语音说了一句客气话:“笛子不好,贺老二的!”弄得人家莫名其妙:“谁叫贺老二?他不同意借?”外地人当然不知道“贺老二”在宝应土语中是指“质量较差或残破”之意,这个“huo”字,是应写成“豁”,还是“*”,还是“胡”,还是“坏”,真是难以定夺。 宝应的土语有许多独特的生动而丰富的词汇,比如形容人,不爽快叫“抠里不扣”,老实叫“甘难”,狡猾叫“滑里咕唧”,知趣懂礼叫“小巧”,固执不开窍叫“哇个落邪”;又比如形容物品,略带潮湿叫“盐潮卤邋”的,不平整叫“皱巴皱巴”的,新的叫“簇崭新”的;旧的叫“陈年老八代”的;同样指“吃”的动作,有“啖”(带文言色彩),有“顺”(指狼吞虎咽),有“咪”(带戏*成分),有“*”、“捣”(含贬义);吃面条用“拖”,吃包子戏称“塞”(音ze,入声),吃小鱼为“吮”(音shuo,入声),吃肥肉有一个动词是“抿”,等等。这些词汇不要说让外地人听,就是今天年轻的宝应人,也许有不少听不懂。 方言总是在流变的,土语之“土”,是与其风土有关。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文化的交流,土味在减少,洋气在增加,现代化的观念和意识改变着宝应,方言向雅言靠拢,这也是必然的。土气土味土语,都有其可爱的成分,但也有其落后的一面。土语培育出来的宝应人更应操着普通话、操着外语走向外面的世界。——到那时,宝应的土语就会有其新的意义上的特色了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