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妹子”的原型正是我们柳堡姑娘: 那是1943年冬,新四军1师3旅7团在宝应开展抗日游击战。当时,18岁的副班长徐金成向连长汇报:‘首长,我很想开小差。’‘为什么?’连长十分诧异。他说:‘我爱上了房东家那个长辫子的姑娘,我不想跟部队走了,想留下当民兵。’连长说:‘军人不能和老百姓谈恋爱,你们约定没有?’‘没有,我怕哪天吃颗花生米,牺牲了,害她白等。’两年后,这位侠骨柔肠的小战士在丁蜀山战役中牺牲了。1949年南下,他的战友特意绕道刘坝头告诉老房东,姑娘这才出嫁。”如今已过世的胡石言曾经透露过,这个故事让他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有了用文艺作品重现的想法。 据说作者胡石言后来曾托人到过柳堡打听那位长辫子的姑娘,可惜因掌握情况太少,一直未能找到确凿的人,但事实上,在后来对“二妹子”小英莲的塑造中,参照了柳堡当地一位姑娘的经历,“二妹子”的原型名叫夏美英。这位出生在贫苦农家的姑娘,兄妹七人,她姐妹排行老二,被称为“二妹子”。抗战时期,二妹子的家人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1年底,新四军来到柳堡后,她和庄上的姐妹们一起站岗、放哨,为新四军纳军鞋,护理伤病员,后经历万难,加入了新四军行列。 事实上,所以会出现“二妹子”的形象并非偶然,我县柳堡原就是片具有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早在五四运动时,这里就举行过罢市;五卅惨案发生后,更是掀起较大规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1927年底,柳堡最早燃起了宝应革命的火种,作为革命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出现了夏凤山、郑洪、雍万琴等最早的共产党员。 有了主角的原型,胡石言很快将小说创作出来,1950年发表在南京的《文艺月刊》上。但跟最初的故事不同,情节中更多了几分亮色:战士李进几年后从战场归来,途经柳堡,寻找到当年那位姑娘,姑娘也加入了游击队,于是这对红色情人终成眷属。 小说发表后,被南京军管会文艺处长赖少其、剧作家沈西蒙以及作家黄宗江看到,大家都觉得是拍电影的好本子。当时的中国影片无不弥漫着战火硝烟,《柳堡的故事》这样一个颇具文艺气息的小说,若是能拍成电影,在残酷的战争中真情讴歌男女之间的生死爱情 ,定会给充满了政治和阶级斗争的沉闷年代送来一股清新。 胡石言和黄宗江承接下了电影剧本的改编工作,完成不久,八一电影制片厂决定投入拍摄,由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执导,主角二妹子则确定为时年22岁的前线话剧团演员陶玉玲。 “风景很漂亮,柳树、小河、一条小船……”陶玉玲回忆说,“我跟我爹就这样划着船出来了,慢慢地上岸……听到有人在唱歌,一看是这么多解放军,就很不好意思地从这些部队的中间这么低着头走过去了……”于是在大屏幕上,我们看到二妹子少女的腼腆与柔情。 由于在柳堡的戏份很多,此后的几个月,陶玉玲一直待在当地,住在农民家里,经常同老乡们一起收割麦子、划船,体验生活的同时也跟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此后她也常重返柳堡,回忆当年电影拍摄的那些日子。 时隔半个世纪, 陶玉玲自己也没有想到,柳堡上演了新的故事。2010年中旬,反映现代女民兵题材的励志电影《新柳堡的故事》在我的家乡宝应正式开机拍摄。这其中,曾饰演《柳堡的故事》“二妹子”、被广大观众熟悉并喜爱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陶玉玲再次出演,不过,她将在剧中继续扮演已成为田奶奶的二妹子,她说服孙女李英放弃车模职业,加入了二妹子民兵班,最终田奶奶和老一辈女民兵将李英等新时代的年轻女孩子培养成了合格的女民兵。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