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这一新型经营主体,要求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生产利好政策的催生下,一些原来单打独斗的返乡青年华丽转身,踏上了家庭农场主的征途。 他,王海岸,42岁,曾经是深圳的打工仔,1993年开始他和妻子在特区一家玻璃厂搞加工。家乡宝应是个农业大县,苏中地区渔米之乡,农村的发展翻天覆地,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但每每回家过年,都会听到父老乡亲唉声感叹:“怎么好哦,十年之后谁来种田?” 海岸知道,现在的农村,50岁以下的中青年在外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的比例高达90%以上,农民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年青人普遍认为打工收入高、出门见识广、种田没出息,不愿回家乡发展农业,父母们固守的几亩口粮田,夏、秋两季大忙都有社会化机械服务,也不用赶回来抢收、抢种,渐渐地淡忘了农田,不愿下田,不会种田。海岸发愁,老年人种田,文化、技术、体力有限,不可能追求效益最大化,只能维持传统的生产方式。家乡的现代农业啥时能发展? 2005年,因培育小孩及赡养老人需要,海岸夫妻毅然放弃了深圳十几年打拼的经历,回乡承担起了发展农业生产兼顾照应家庭的规划。他多方联系,承包了安宜镇金湖渔业村小兴滩农地200亩土地。几年下来,效益竟比打工强,再没想到每年收入50多万,除去农本,夫妻俩能落个十大几万,深圳打工只不过八、九万,且一年只忙3-4个月,还可常年在家,共享天伦。金湖渔业村坐落在美丽富饶的宝应湖畔,毗邻宝应湖国家湿地生态保护区,这里水资源丰富,气候和土壤条件好,自然环境优美。回乡生活、创业感觉真好!成功的喜悦让他梦想着成为当代的“农场主”,滋生了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走科学种田之路的念头。 去年10月,海岸如愿以偿,承包了金湖渔业村流转出的640亩农田,种上了良种小麦;今年6月,又承包了该村另外的540亩,一包十年;10月,在农经部门的指导下,他到县工商局注册了规模经营1180亩的家庭农场,顺利拿到了家庭农场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成为拥有千亩良田的家庭农场主。 多年来,他从一个打工仔,发展到现代家庭农场主,社会名分“有”了,政治地位“高”了;从一个返乡种田的农民锻炼成一名善经营、懂管理的职业农民,能力“强”了,见识“广”了;承包田从200亩扩大到1180亩,摊子“大”了,底气“足”了;再加之农业机械化耕种,良种良法、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益“高”了,海岸的腰包着实“鼓”了。 他给我们算了一本经济账:640亩麦子收成45万,1180亩水稻收成171万,共216万元;农本约193.2万元,包括年土地租金64万,种子18万,肥料35万,农药20万,购买劳务工资35万,播种、收割等机械作业19.2万,修建生产用房、打谷场及平整土地年分摊2万。“今年我的农场刚刚起步,前期投入大,费用多,管理有漏洞,尽管如此,年收入已有22.8万”,他自信地介绍着:“国家对家庭农场发展有优惠政策,将在许多方面给予照顾扶持,准备乘着这股东风,把家庭农场办得越来越好”。经过一年的实践,他的规模经营有了初步管理经验,这种“农场”式生产为科学、生态种植奠定了基础。海岸计划依托家庭农场,靠国家的惠农政策,争取财政扶持项目资金,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购置新型农机具、交运车辆及粮食烘干、仓储设备,打自家农场专有品牌,发展生态有机农业…… 海岸的心中绘制了一幅家庭农场的美好蓝图。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