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近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其公报中一句“诗情画意”的话语。 上世纪七十年代,刚刚从洪泽县迁徙到宝应县的全家,在一个叫中港人民公社(乡一级组织)的南闸大队(村)生活了几年。那时,全家居住在一所村小学里,学校里有许多从城市流放下来的公办教师,代课老师中还有一个讲一口南京方言的下放“女知识青年”。因母亲在南京读过几年书,那个“女知青”总喜欢和母亲说一些关于南京的旧事,或许她在与我母亲的对话中,能寻找到属于她的“乡愁记忆”。 尽管在“南闸”只生活了几年,但那是我少年时代最美好的时间片段,因此,我们总是将那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南闸村”理解成“自己的故乡”,一个寄托乡愁的地方。 我目前居住的小区面积大约相当于那个“南闸村”。掐指一算,在这个“村里”也生活了近十年。可仔细想起来,整个小区除了家人似乎并认识其他任何一个人。而知道我的,好像除了小区物管就是小区一家小超市的老板,他总是满脸堆笑的说:“钱编,什么时候您安排一个记者采访我一下?”我一直不知道他是怎么知道我的单位与姓氏的。 我总是无法将“小区”与“庄上”联系起来,那些邻居好像也不是“乡亲”。其实,我曾在几个小区居住过,一旦搬离那个小区,很快就会淡忘哪里的一切。 几日前的一个周末下午,我站在阳台向楼下望去,只见几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中老年妇女在用童车或者学步车带着小孩,也有稍大的一些孩子在玩耍,我不知道将来他们长大后,这个小区是否会是他们的“乡愁”…… 钱咏红 2013年12月26日于扬州西区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