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算是半个宝应人了,我在宝应生活、学习、工作了27个年头,虽然我已经离开宝应也有27个年头了,但我在宝应的27年是我人生最为宝贵的黄金年华,所以宝应对于我,已经是难以割舍了。 我一直认为宝应应该是个很出名的地方,宝应是唐代宗的一个年号,以年号作地名的并不多见,还有一个是绍兴,远远比宝应有名多了,可它是在宋代的年号,论年纪,比宝应小多了。 最近看到博友的一篇文章,提到北京有个景点叫“宝应寺”,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个宝应寺与宝应县有没有关系呢?我查了一下: 北京有宝应寺,位于北京宣武区登莱胡同29号的宝应寺,相传是唐代建制的古刹(具体资料见后附文,下同)。既然是唐代的建筑,就很有可能与宝应这个年号有关。 我又查了一下,建于唐代的宝应寺可真不少呢。 汝阳有宝应寺,位于县杜康村和常渠村之间,建于唐代唐代宗宝应元年,故名。 洛阳有宝应寺,为唐代龙门十寺之一,是中国著名寺院。现存禅宗七祖神会塔。神会后被尊为禅宗南宗七祖。菏泽宗的创始人,也是创建南宗的重要人物。 唐代时长安曾有宝应寺,被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称为“花鸟关于代”的边鸾,曾在长安宝应寺壁画画牡丹,而另一位唐代著名画家韩滉在长安宝应寺画释梵天女。唐诗人段成式有《道政坊宝应寺·僧房联句》云:“古画思匡岭,上方疑傅岩。蝶闲移忍草,蝉晓揭高杉。” 江西抚州曾有宝应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过一篇《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和《抚州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后一篇说明了宝应寺的来历,在颜管理抚州期间,有一位观察使尚书御史大夫赵国魏公,愿以皇帝降诞(诞生)之辰,将抚州之寺院奏为宝应寺,“圣恩允许,于是鼎新轮奂,其兴也勃焉”。而这个皇帝正是代宗。 安徽滁州有宝应寺。这个寺现在名琅琊寺,位于安徽省滁州,是我国东南名刹,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唐代宗赐名“宝应寺”,宋代易名“开化禅寺”。后因山名相沿,习称“琅琊寺”。 这说明在唐代,宝应寺在皇帝的喜爱下,遍及全国各地,应该是很有知名度的。 这个中的原因,当然与宝应名称的由来有密切的关系。 宝应地名是取“胜宝应真”之义,该词取自佛教中常用术语真如,佛教中真代表绝对真理,如是仿佛,无限接近的意思,宝应一词蕴涵有唐政府匡复旧物,重获正统名义的迫切愿望。早在隋代,今宝应西部的安宜县发生地塌,县民纷纷迁徙至东邻的山阳县(今淮安)境内,并效仿南北朝侨迁郡县故事,在山阳南部重建安宜县。至唐朝安史之乱,唐政府国力衰败,特别是淮南诸道及地方节度使处于半自治状态,到了唐代宗时,亟需“正名”求治。恰此时,有淮南道楚州进呈河南巩县尼姑法号真如者在今宝应县县南街得宝河旧址北部发现的“定国之宝”。唐政权遂改元,并以安宜为望县亦更名“宝应”。 宝应,乃定国之胜宝应真如所现,代宗以此为年号,是期望能扭转当时衰败的国运。宝应县也因此得名。所以,他会在许多地方,乞灵于神佛,把寺庙之名也称为“宝应”。 宝应寺现存的还有: 福建永安吉山宝应寺,坐落于吉山村口,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至于为何命名为“宝应寺”,不得而知。 山西陵川宝应寺,位于陵川县沙河村北宝应山上,距县城17.5公里。因雨季常被白云笼罩,所以又有“卧云寺”之称,为陵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于为何有座宝应山,无从查考。 我能够查的资料不多,而且只是在短短的几天内粗略查的,已经有如此多的宝应寺,而且许多现在仍然存在,可见,宝应寺的名声可能超过宝应县。 当年,唐代宗改年号,改县名,改寺名,都是为了图吉利,变国运,可盛世大唐从此不再,唐朝在外族侵略、内宦作乱等腥风血雨下,渐渐丧失了元气,走向了风雨飘摇的衰败。宝应的年号只用了两年,而宝应这个地名已经延续至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虽然我最多只能算半个宝应人,但是,我多么希望宝应能够像当年命名时那样名满中华呀,不仅仅是用于宝应寺,而是宝应出品、宝应制造、宝应特产,我期盼着。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