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历史 查看内容

宝应县衙忆旧

2014-1-13 11:06| 热度:20590 ℃ |作者:杨贵时|我要投稿

旧时县署俗称县衙。宝应县衙始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坐落在嘉定桥西(今县政府所在地)。开禧元年(1205年)迁徙于嘉定桥东;嘉定六年(1213年)迁回故址。元末毁于兵燹。至元二十四年(1364年)复建,至 ...
  旧时县署俗称县衙。宝应县衙始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坐落在嘉定桥西(今县政府所在地)。开禧元年(1205年)迁徙于嘉定桥东;嘉定六年(1213年)迁回故址。元末毁于兵燹。至元二十四年(1364年)复建,至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付之一炬,化为灰烬,嗣后再建。清季续修。
  宝应县衙坐北面南。从大门进去,经过仪门、戒石碑亭,即可步向正堂、中堂(二堂)、后堂(三堂),盘桓于知县住宅。知县住宅背倚应宿峰。“峰不石,垒土焉。高可三十余丈。植木数株,大不足而致古;干老成铁,枝蟠屈作盖形,望之宛如尺幅画。以逼近宰署,竹杖罕登,时为鹿犬所游,寒鸦夕照而已。”(《宝应名胜纪略》)与正堂等主建筑相平行的,东侧有典史宅、主簿宅、县丞宅,西侧有科房、吏舍、书房等。在大门左侧为钟鼓楼,土地祠;右侧为监狱。其垣墙高达二丈,为明嘉靖五年建筑。自宋至清,县衙几经兵毁,又几度复建,但其格局大体如初。青砖小瓦,壁垒森严,俨然是一方之治所。
  宝应县衙后堂,旧名“慎德堂”,先后有匾曰“琴鹤双清”、“玉鸡堂”;中堂有题曰“天符堂”;正堂是知县听政的重地,有无“公正廉明”、‘明镜高悬”之类的匾额悬挂着,我未考证过,大概是少不了的。自宋代以后,相继在这里供职的宝应知县除元代查无资料外,南宋(自乾道元年建县衙始)计有10任、明代81任、清代174任,平均两年半一任(清代平均一年半一任)。乌纱帽换来换去,状如走马灯。遵循县志体例规则:“宦迹:善政者由书之,略加数语,以见微意,余不备录。”宝应历代县志为其中知县立传的仅有宋代5人、明代35人、清代26人。耿随龙,河南滑县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授宝应知县,历时五载谢职。《康熙宝应县志》载曰,是年宝应大水,洪波浩渺,庐舍淹没。“邑侯耿公初下车,侧然悯怜之,日进父老庭下,访问便宜。”其间,他在张居正改革的影响和驱动下,大声疾呼:“弊有当革,虽数百年所因袭之法,不惮扫而更之;利有当兴,虽千百年未有之事,不惮举而行之。”邑人对此勒石立碑,名曰“六事兴革碑”,树立在土地祠前面,永为遵守。当他离开宝应多年以后,邑人还在深深怀念他。在宏济河北闸、关王庙右,集资建立“生祠”祀之。清康熙九年(1679年)九月,《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应邀到宝应作幕宾,至次年三月去高邮。他虽为幕宾,且时间甚短,但为宝应做了一些实事好事。城南有一方明代遗留下来的官塘,常年滥用民力,蓄养嘉鱼,以供达官贵人宴享。为此,他建议知县舍去官塘而改作放生池,并捉笔代刀,撰写了《放生池碑记》。一时传为佳话,戏说宝应是蒲松龄的第二故乡。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