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鲁垛贾林村五个老党员,成立了一个“三和”调解工作室,赢得老百姓称赞。 “三和”调解工作室,其实就是老党员刁人贵家的会客厅。院子后面是正屋,门头上写着“三和”调解工作室几个醒目大字,两侧的墙刷得粉白,分别写着“和风细雨,推心置腹”。 “这两句话是我们调解的原则,来的人你有什么委屈,你说我记,不要吵啊喊的!”老刁告诉记者,“三和”,就是家庭和美、代际和谐、邻里和睦。调解工作室是前年3月成立的,调解员一共五人,除他之外,还有83岁的朱振海、82岁的高万余、80岁的夷连华和69岁的程立志。 “我们都是老党员,在村里受人尊重。”刁人贵十多年前也是村支书,他对记者说,为了工作量平衡,他们把村子沿着村中心路划成4个片区,每人分管一片,大家都有事可干,老刁属于最年轻的,就负责面上总管。 工作室成立后的第一件“案子”是一起“讨薪事件”。村民刁某应聘为陶某看管鱼塘,有一天,刁某将一件衣服遗忘在陶某的船上,等他找到这件衣服的时候,发现口袋里的一百多块钱不翼而飞,怀疑是陶某顺手摸走了,就去讨要。陶某矢口否认。刁某一气之下,甩手不干回家了。过几天,刁某找陶某讨要看鱼塘的工钱,陶某说你违约在先,一分钱不肯给。两人吵闹起来,还险些动了手。 “这事处理不好就会闹大了。”老刁和高万余分头行动。一个找陶某做工作,动员他付工资,并且搬出劳动法中的有关条款。一个找刁某,劝他说话要讲证据,动员他回来继续看鱼塘。经二老多次劝说,陶某终于答应付给刁某600元,纠纷就此画上句号。 “工作室成立两年,已成功调解38起村民纠纷。”老刁告诉记者,民间调解,讲究的是方法。五老摸索出了“冷却处理法”、“案例引导法”、“亲友疏导法”等调解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分居两地打工多年的夫妻终于破镜重圆了,“互踢皮球”拒不赡养老人的子女终于悔改了,多起乡间电动车相撞引发的大吵大闹也成功“私了”。 工作室没一分钱办公经费,也没有一分钱工资,但几个老同志都争着干。村民王家英告诉记者,他们说话做事很公道,处理问题很有办法。村里虽然有调解主任,但大家更愿意找他们。 村卫生室离老刁家只有两步路远,这是老刁去得最频繁的地方。他说,平时没事就去那里转悠,有时候饭碗都会端过去。“如果哪家打架有人受伤了,或者有人被车撞被狗咬了,都会去那里治疗,在那里容易发现矛盾线索。”(本报记者 耿 联 本报通讯员 张大庆)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