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城南门外罗巷口之南,(现为麦粉厂所在地)原松圆庵(始建于1751年)因乾隆皇帝曾在此住过一宿,后改名为“一宿庵”。以后,“一宿庵”经石吼住持多年打造,逐渐成为江淮名刹。 石吼之前的清代书画家竹禅和尚擅长书画,石吼和他之后哩安住持均被尊拜为国师。清咸丰年间,住持可樵,“八宝黎阳山人” ,号浑然之,又自称“一宿禅人”、“一道人”。可樵善兰竹,曾有“兰竹图”朝贺慈禧五十大寿。一宿庵最后一任住持贤愿法师也是一名书画家。一宿庵监院明波法师擅长画兰竹,大家公论:明波法师书画传承可樵住持风格。 纵观“一宿庵”二百多年历史,无论是住持还是名僧,均在书画上有很深的造诣。一宿庵在鼎盛时期(石吼任住持前后)出了这么多的名僧、国师,应该并不奇怪,成绩当归一宿庵的住持们。本人为什么对“一宿庵”产生如此的兴趣,缘于十多年前有幸得到一只“一宿庵”的紫砂钵,钵沿有“八宝一宿禅林”六个字。禅:佛教语,林:总聚集的意思。所以这只钵就是宝应“一宿庵”和尚化缘时用的钵。从钵的包浆来看,“一宿庵”的和尚在乾隆皇帝没到过之前,各方面都是十分艰苦的。需要不停地外出化缘,不断地集聚资金。通过数十年的努力,才能达到前后三进,庵房118间的宏大规模,创建时的艰难困苦就可想而知了。在一件器物上有“八宝”“一宿”两处文物的名称,实为少见。或许本人与“一宿庵”有缘吧,去年年底又从藏友那儿串货,得到一宿庵住持可樵大师兰竹图数幅。其中一幅为可樵在咸丰辛酉年(1861)给和卿大兄画的竹子,第二幅为可樵大师在丁卯年仲春(1867)为和卿先生作的兰花图。再从本人手中持有的清著名画家张珩先生在咸丰六年(1856)给和卿大人作的山水画。另据《扬州宗教》一书载:“可樵,清代人,书画家,曾有‘兰竹图’朝贺慈禧五十大寿。”慈禧五十岁时为1884年。 综上所述,1861年可樵为和卿大兄作画时,从画风上看,画法已经成熟老道,可以算作自成一体了。如果没有一二十年的功夫是达不到如此水平的。假设可樵三十岁左右出名的话,他的出生年可以推算到1831年,这正和清著名书画家张珩大师出生日期差不多。“宝应县志”曰“可樵卒时80余岁”,如果可樵活了85岁的话,那么可樵大师圆寂时间大概在1916年前后。照此计算,可樵为慈禧作画时已经53岁了,此时画兰竹的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否则谁会拿你的画去朝贺慈禧五十大寿呢?“宝应县志”中这样评价可樵:“可樵善画兰竹,挥洒淋漓,年事既高,且目不能辨,而仍绘事不辍。其画笔法纵横、错杂,无一笔逾越绳矩,题句尤多妙谛。” 可樵准确的生卒年不算重要,重要的是宝应名刹“一宿庵”近两百年历史中,出了这么多的名僧,除了众多的书画大家之外,还先后有两位住持尊拜为国师,留给我们的文化底蕴是深厚的。如果有朝一日,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重建“一宿庵”的话,想必到此旅游的人一定会更多。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