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7月5日讯 昨天下午,记者从市防汛防旱指挥部获悉,由于连日阴雨不断,我市已从前期的干旱急转为雨涝,里下河局部地区水位超警戒。当前雨水汛情到底如何?为何会出现旱涝急转?当前防汛防旱压力有多大、都有哪些应对措施?带着市民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市防汛防旱指挥部相关专家。 汛情 里下河多个区域水位骤然上涨,局部超警戒 今年1月至6月,扬州市面平均降雨量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少45%,尤其是入汛后降雨量异常偏少,其中6月份全市月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七至九成,创我市195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少值。与此同时,今年入汛后我市长江上游来水量比常年偏多23%,但淮河上游一直无来水。6月份,我市先后出现沿运县(市、区)水稻栽插用水一度紧张和仪邗丘陵区水稻复水水源短缺的局面。但6月27日入梅后,我市各地先后出现明显降雨过程,其中6月27日8时至7月4日8时,全市面平均梅雨量107.9毫米,最大的宝应(陆庄水情监测站)累计梅雨量达209毫米,最小的仪征(大仪水情监测站)累计梅雨量40.1毫米,尤其是宝应,6月30日至7月3日连续四天普降大到暴雨,全县面平均梅雨量累计达85.6毫米。昨日凌晨3时至4时,高邮在1小时内降雨高达70毫米。 受强降雨影响,我市里下河北部地区水位上涨迅速。7月4日14时,宝应射阳湖(水情监测站)水位已达2.13米,超过警戒水位0.13米;高邮三垛(水情监测站)水位2.07米,比3日同一时段上涨了0.65毫米,超过警戒水位0.07米。 分析 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70%淮水经扬州入江 由于我市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同时又处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下游,承接两大流域上中游近200万平方公里来水,70%的淮水经扬州入江;境内地势低洼,全市70%的国土面积处于洪水威胁之下,因此被称为江淮“洪水走廊”。 由于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气候复杂多变,多年平均雨量1027毫米,年最大降雨量2013.3毫米(1991年),最小389.2毫米(1978年)。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汛期(6—9月)约占全年的67%。 据统计,1950—2011年的62年间,我市正常年景仅9年,洪、涝、旱、风、雹等灾害频发,其中有30个年份发生了水旱风雹交错灾害。特别是最近20多年来,我市局部区域的暴雨、强台风和极端高温干旱呈多发、并发的趋势。 专家分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现象不断创出新的纪录,加之受气象预报预测能力限制,防御突发性水旱灾害压力愈来愈大。 今年来看,由于梅雨带多位于淮河流域,降水集中、降水量大,再加上长江中游降水也比较集中,三峡已开始泄洪,江淮水情形势不容乐观。 应对 防汛抢险物资到位,抢险队伍2.7万人 入汛以来,市、县两级防汛部门根据近年来水情、工情发生的变化,结合去年调整后的行政区划特点和今年汛前检查发现的问题,一方面修订完善各类防汛防旱工作预案,进一步增强了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分级落实了“三袋”292万只、木材802立方米、土工布14.7万平方米、防汛块石5万吨,以及柴油、钢管等其他防汛物资;全市各地组建了各类防汛抢险队伍713个,总人数2.7万人。 为强化预防为主,自去年汛期以来,各地多渠道筹措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对严重的险工隐患实施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完成了高邮湖菱塘大圩北岗段护坡应急修复等18个项目。6月下旬,市防指又专门发出通知,督促各地抓紧处理流域性和重要区域性水利工程险工隐患,对暂时难以处理的险工隐患,落实应急度汛措施,确保度汛安全。 为进一步提高防汛防旱应急管理水平,市防指在汛前即已完成了省重点水利工程“防汛视频监控系统市级分中心”建设,对我市自主开发的“扬州市防汛信息查询系统”数据进行了更新,并对市级和5家县级防汛视频会商系统进行了维护和调试,确保一旦有突发情况,信息上报通畅及时。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