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宝应县城北门外大街向北,有三个带“口”的地名,依次是井巷口、湾子口和牌楼口。牌楼口是因有个大牌楼而得名,牌楼后五十米左右,就是后来被粮食胶辊厂占用的泰山殿。原泰山殿是宝应最为庞大完整的一个宗教建筑群,殿宇弘敞,楼阁辉映,为江淮巨观。儿时曾随家父去过一次,只记得大殿内的木柱很大,两个大人也抱不拢。1964年与我一同插队在芦村新民班的知青,他们大多数家住牌楼口。我到他们家时,每次都要从那方牌楼前经过,蓝地金字的“天下第一名山”的大匾,高嵌在巍峨的牌楼上,庄端严华的气势依然如故。文革期间,牌楼被拆毁,只剩两根大石柱,光伶仃地分杵在牌楼口老街的两侧。 嘉靖四十年(1561),县城北郭之外的晏公庙旧址上建起了碧霞宫。因仿照泰山的碧霞元君祠和玉皇顶的形式布局而建造,故而又称泰山殿。新宫建成后不久,有人就说了,宝应地处江淮平原,无遮无挡,盛气难容。今新宫虽建,但其高不足以屏障城北,应在碧霞宫的后面建个高阁。于是本县的善士张准向社会表白,自愿承担其事。请示了抚台,得到批准并下发了帖文。 事非经过不知难,真正要平地建楼,谈何容易,首先阁址就是难题。依众人看来,碧霞宫后面的那块地最为合适。虽有小河相隔,可架桥以通往来。但是那块地是私人所有,而且分属徐官、陈宪两家。张准就跑了这家跑那家,出了这门上那门,多次登门劝说,俗说心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两家终于将土地作为布施捐献了出来。 接下来建楼的资金又有难题,即使张准将家中的房屋和几亩薄田全数典卖,也凑不齐打个地基的钱。 张准除自己倾囊而出外,在众人的建议下,还采用施舍者镌石留名的方法,鼓励善男信女布献。因此布献者踵接肩摩,很快就凑足了建楼的资金。备足来上好的砖瓦木料,饬选技艺精良的能工巧匠,万事俱备,又选了个吉日良辰,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正月动工,至隆庆二年(1568)竣工。时历三年,其间的操心劳碌自不待说,且吃尽千辛万苦,工程方得玉成。一座三层结构,高七十多尺、南北四十一尺、东西五十六尺的楼阁耸立在二十尺高的甓址上。全阁又进行了非常华丽的装修,“莫不饰以髹彤,点以银黄。繁葩杂卉,极刻画之芬奇;翥凤翔龙,穹雕镂之譎瑰。”建成后的高阁,金碧辉煌,雄伟岿巍,成为当时宝应城的最高建筑,阁内供奉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故名观音阁。观音阁的增建,使泰山殿的建筑群更加完善,使泰山殿的香火更加繁盛。这里既是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的十方净土、三昧道场,又是供隐士们隐居的窟宅,也是文人们咏游的的所在。同时代的宝应学者吴敏道在他撰写的《新建观音阁碑记》中说,观音阁“远而望之,涆涆乎若奔虹;就而察之,翼翼乎若垂云;人履其上,而下听之,隆隆乎若轰雷;举手而可以摘星辰,呼吸而可以通帝座;倚窗而观,初日之出;披襟而当,雄风之来;揽湖水如衣带,指峰岑若屏障。此阁之大较也。” 观音阁建成后又曾经过五次大规模的修葺,但原建雏形基本未变。明万历十九年(1591)知县耿随龙重修;清顺治年间,前明兵部左侍郎李元鼎流寓宝应时又重修,知县李楷题“大观”二字,因而此阁后来又称大观阁。康熙二十一年(1682)毁,知县徐翴重建。光绪四年(1878)僧显珏将泰山殿由道家场所改为佛教丛林,邑人朱百遂、胡金淦、潘敦礼、潘汝楫又出资同修观音阁;光绪九年(1883)四月初八夜,僧人不慎,三层高阁毁于大火;光绪十六年(1890)住持僧全余再次重修,督漕使者文彬重题“大观阁”。因该阁是木质结构,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火灾,终于在民国年间再遭回禄,三层阁楼悉为煨烬。紧接着国运多舛,军阀混战,外寇入侵,加之灾荒连年,观音阁就再也没有修建过。原临近观音阁遗址的铁桥路边,现在尚有两块碎裂的大石础残块,上面依稀有火烧的痕迹,可能它就是观音阁的遗物。 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张准,独力自愿承担新建观音阁的重任,以一己之力感动众生,正如碑记所说那样,“佛力施于一人,则张准眇然孑身,负荷而建斯阁;······转法轮而兴众善,燃智灯而照群迷,”将一个弹丸下县变成人竟向趋的南海普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