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难忘家乡宝应的那片芦苇荡

2014-5-4 10:25| 热度:9095 ℃ |作者:王晓山|我要投稿

位于宝应老家西北方向约四里地方有一大片一眼望不到头的芦苇荡,名叫泥沟芦苇荡。那片芦苇荡方圆二十多公里,一望无际,芦苇深处,不时有水鸟掠过,时起时落。特别入秋,秸秆金黄,苇穗像白头翁似的垂着头,芦絮在微 ...
  位于老家西北方向约四里地方有一大片一眼望不到头的芦苇荡,名叫——“黄泥沟芦苇荡”(据说,那地方挖出的泥呈黄色,乡亲们便称之“黄泥沟”)。那片芦苇荡方圆二十多公里,一望无际,芦苇深处,不时有水鸟掠过,时起时落。特别入秋,秸秆金黄,苇穗像白头翁似的垂着头,芦絮在微风中四处摇曳,美丽的芦柴花随风飞扬,如漫天飘雪,令人心旷神怡。那片芦苇荡为广洋湖、天平、鲁垛三个乡镇的附近村子所有。我进城已十几年了,老家的芦苇荡早已不复存在,每想起那片芦苇荡,心里充满苦涩、心酸与无奈。那片芦苇荡虽然没有白洋淀芦苇荡那样壮观,也没有沙家浜芦苇荡婀娜多姿出名,但在我的心目中,依然是那么神秘,又不失美丽。
  儿时我极很少去芦苇荡,一是要去那里要经过两条大河,河面上也没有可通行的大桥,要去也只能人力撑船;二是进入芦苇荡深处,分不清东南西北,极易迷失方向,进去极易出不来;三是芦苇荡内河道纵横,人如果是乘船而入,非经有经验老者引路不得出;四是那里充满着恐怖,传说经常有大蛇、怪物出没,所以小孩子哭的时候,大人只要说一声,再哭把你扔到黄泥沟芦苇荡里,吓得小孩子一般都立马停止哭泣。小时候因父亲用水泥船去芦苇荡里搞水草(因为那里水草很丰富,那个物质匮乏时代,水草是农亩很好的有机饲料),我去过几次,那时芦苇荡里的河水清澈见底,我与儿时的小伙伴们趁机去荡边摸鱼弄虾捉螃蟹,有时从荡边的洞穴还能掏出蛇来。逢上夏天的时候,带回的浦棒头(宝应地区土话,就是芦苇顶结的果),晚上点燃,成为驱赶蚊子的绝好土蚊香。听老人们讲,抗日战争时期,驻扎在我们村里的新四军丹阳独立团曾将芦苇荡作为开展敌后斗争的天然庇护所,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嚣张气焰。所以那片芦苇荡成为我们儿时既充满诱惑又神秘向往的地方。
  但就是那片黄泥沟芦苇荡给那时我们极为贫困的乡亲们带来了微薄的收入也带来了希望。每年一到阳春三月,那里的芦苇就像雨后春笋般地笔直地钻出地面,发芽吐绿,个把月时间就长到一丈多高。每年的十二月份,时逢寒冬腊月,是乡亲们最为盼望的时节,芦苇荡里的芦苇经过一年光景的自然生长,已长高长壮,昭示着芦苇已成熟到了收割的季节。那时,此芦苇荡仍为集体所有,生产队组织每户村民出劳力,一起把芦苇收割好。在我的记忆中,割芦苇是一件最为吃苦的事。割芦苇的那些日子里,乡亲们起得都很早,生火做饭,吃的都是糯米饭和大饼,因为吃上这东西肚子耐饿。由于芦苇荡里不能生火做饭,带的都是干粮。芦苇相对农作物而言,硬而且高,不易割,用的镰刀长且厚实。割好后,露出的芦柴根尖很锋利,易戳穿布鞋、胶鞋,所以我们乡下人想出一个办法,制做了特种鞋——木鞋(鞋底为木质,鞋面为布),割芦苇者在寒冬腊月里穿着木鞋,很冷且走起路来别别扭扭。芦苇荡里潮湿,有沼泽,穿着木鞋站在沼泽中,忍受着寒冷,有时寒风吹得象刀一样摧残乡亲们饱经风霜的脸。待全部收割好后,堆成几百个体积一样大的芦苇摊,统一编成号,然后,按每户人口多少,决定该户的摊数。长在沼泽中的芦苇,由于营养充足,长得高而且直,利用率最高,也就最受人们的喜爱;而长在荡四周的芦苇,由于常年受风的影响,往往矮小而且弯弯曲曲,所以哪摊属于你家的,采取按序抓阄的方式来决定。去荡里分配的那天,由于所分的摊数不太可能连在一起,全家男女老少都要出动,分得的那摊,都要派人看护,防止相互搞错。芦苇要运到自家船上,是一件苦差事,因为没有路,人力挑芦苇还要穿上木鞋,倘若你家分得的距河较远,累得真叫人够呛。在我的记忆中,那时我们乡下人,普遍采用换工的方式,就是今天你帮我挑,过几天我再还你的工,帮你挑。
  运回家后,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把芦柴分类筛选,把短的细的剔开,用作做饭的燃料,有的家人,舍不得浪费,将短的再截起来。把长的且不算细的芦苇柴捆好,用作我们乡下编“薄子”(宝应土话,就是编成建筑上用的芦苇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期,都是供销社统一收购。记得一九八二年临过年前,我父亲听说兴化县沙沟镇供销社收购的价格高于我们当地,于是父亲和母亲决定将家中所有编好的薄子趁天还未亮就开始用水泥船撑到二十几里地外的沙沟去买,我闹着跟了过去。结果,撑了十多个小时,到了沙沟才发现比我们当地收购的价格还低,于是父亲和母亲又将薄子运了回来。由于去时,是顺风顺水,回来,则是逆水行舟,父亲站在船后撑,母亲则在河岸边拉纤,到家已是凌晨二三点了,这刻骨铭心一幕一直留在记忆里。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有人上门收购,由于收购的价格要高于供销社,所以供销社收购点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贩子。在我的记忆中,一块薄子能卖到六毛多,行情好的话一块薄子能卖到八毛多。那个年代每户人家都很贫穷,一年最大的指望就是编薄子赚钱,薄子编完了,也就意味着快过年了,用卖薄子的钱给孩子买新衣服,购置年货,所以卖薄子成为我老家乡亲们最为开心的事。由于我们村有芦苇荡,每年每户都有几百元的收入,人口多的人家,最多能挣上一千多元,所以我们村里小伙子娶老婆,也较没有芦苇荡的村子容易得多,我们村里的姑娘也往往不肯外嫁,自我消化,真的叫肥水不外流。我们镇的东溪、西溪两村芦苇荡占地面积最大,当时东溪、西溪两村当仁不让成为我们镇上的首富村,当时我们镇里就有这样的说法:“要看富不富,就看东西溪,要嫁就嫁东西溪。”由此可见,卖薄子成为那时乡亲们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年前,到处都是大人小孩忙碌的身影,小孩搓绳做坠子,大人们编薄子。有时,为了赶在年前编完,往往挑灯夜战,有的人家,甚至忙碌到天亮。收薄子贩子很精明,对薄子质量要求很高:一是长宽不能短;二是不能太稀。所以收薄子贩子除了要量长度外,还要称份量。在我的记忆中,我母亲编的薄子,漂漂亮亮,标标致致,粗细均匀,几乎没有退回不收的。母亲做事实在,从不贪人家便宜,用她的话说,薄子是公家用来盖房子的,不能损人利己。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收薄子贩子越来越少,编的薄子几乎卖不出去,收割回来的芦苇只能当成生火做饭的燃料。后来,农村改用液化气日渐增多,加之就是不用液化气而是采用稻草、麦草作为燃料也足矣,芦苇用处越来越少。二000年以后,芦苇荡再也没有人去收割了,一直荒废在那里。几年之后,村委会研究后决定,将村里所属的芦苇荡开发成鱼塘,公开租赁。现在每年承包户向村里交纳租金达四十余万元,村里利用这些钱,为乡亲们办了不少实事,如修路、通自来水、修水利等。
  九六年来苏州工作以后,我再也没有去过那片芦苇荡。
  2011年3月6日于镇江党校 原题《那片芦苇荡》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