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其实,乔可聘在隐居后,并没有像乔莱等所说的那样“交游尽绝”。乔可聘座师朱国祚的后人朱彝尊,在为乔可聘《读书劄记》作序时就说:“年八十有双白鹤降于庭,东南隐居之彥咸赋诗记其事。”[22]不过,此事不在“年八十”,而在顺治四年(1647年)秋,年五十九。乔可聘子乔迈作有《鹤来诗》,他在前面的序中说: 丁亥秋,家大人自陪京还,卧雪草堂,交游渐绝,越三年矣。偶延客图仪像,见一鹤飞空回翔而集,遂相依不去,向庭鸣舞,顿破寂寞。家大人昕夕晤对,如与佳士周旋,喜赋《鹤来》诸什,柴葊、鹪林诸先生雅和之矣。[23] 序中提到的鹪林先生就是梁以樟,《明史》中有传。《康熙志》卷之十五亦有“梁以樟”条: 梁以樟,字公狄,大兴人。崇祯已卯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商丘知县。流贼陷商丘,传以樟死,以樟实不死,被逮下狱。京师陷,以樟走江淮间,阁部史可法延至幕下。王师下扬州,可法死之,以樟隐宝应。当是时,国家初定鼎燕京,数召用胜国诸臣,以樟年才三十七,才名倾海内,姊夫王文贞父子官津要,频致书劝驾,不应。买兔避田数十亩,栖遁于苍凉烟水之乡,由少壮及老以死,尝自比宋之谢皋羽、郑所南亦无愧也已。乡人王世德者,旧金吾也,携二子来就以樟隐,四方之士若阎孝廉尔梅、王处士猷定、崔处士干城、僧松隐,频过忍冬轩暨刘处士纯学家剧饮,慷慨激昂,继以涕泣,宝邑则严事乔御史,然不得数数见,与张孝廉𨌥、孙茂才尔静讲习问学。晚年,偕乔处士出尘、陈贡士钰、朱上舍克生、刘司务中柱迨世德父子,结文字饮觞政,皆剔抉经史,旁及稗官野乘可记而传也。忍冬轩者,以樟寓斋也。[24] 王世德次子王源所撰《梁鹪林先生墓表》则记载: 都城陷,先生于是与仲木公脱身间道南走。先生自德州、临清南奔时,各郡邑建义文武吏豪杰莫不与歃血盟,鼓厉忠义,人皆感愤流涕,受约束待命。渡淮,见史公方以阁部督师淮上,因建议:“山东、河北为江南籓蔽,若无山东、河北,是无中原、江北,无中原、江北,区区江南,岂能自守?今宜于河南北、山东设三大镇,仿唐节度使、宋经制招讨使之制,以大臣文武兼资者为之。宽其文法,使自为战守,而阁部大治兵,居重驭之。”又言:“北方人心向顺,宜及时抚为我用,否则忠者不能支,黠者反戈相向矣。”前后奏记百数十。先生知事不可为,愤郁成疾,辞去。乙酉,史公仍举先生以兵部职方司主事,经理开、归。[25] 仲木公即以樟兄以柟,王猷定《祭梁君仲木文》: 丁亥春,余自京师来宝应,君在越中,公狄为余言君与海内贤豪游。迨相见,言昔年收召中原、河北义士事不就,酒酣击柱,髯戟张,靴顿地起。丁酉六月,聚京口,登甘露山顶,各赋诗。去,越半载,闻君困江上。明年元日泊舟邗关,予往视,则虐发寒噤,拥被强谓予:“此游良苦。”[26] 又,《赠鹪林梁公序》: 余友上谷鹪林梁公,隐于宝应之兔避村学遗,既十年,丁酉夏,来广陵约余游摄山。六月癸未,为公五十生辰。先一日,斋戒严洁。昧爽,肃衣冠,陟中峰之巅,望拜孝陵,拜且哭,余亦哭。[27] 直到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张煌言发动长江战役,郑成功兵围南京中缓兵之计大败,已经收复芜湖、池州、宁国、太平一带的张煌言闻讯,派往郑行营间道送信的就是僧松隐。[28]可见梁以樟潜伏在宝应,与其兄梁以柟等人一直未停止反清复明活动,所策应的正是张名振、张煌言部。乔可聘在隐居后不仅交游未绝,而且交游梁以樟这样的铁杆反清复明人物,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对于满清政权,乔可聘一直持不合作的态度,《康熙志》有明文记载:“提学御史陈昌言者,门下士也,造庐不见,询子弟姓名亦无就试者。顺治间有诏荐胜国隐逸诸臣,巡按御史泰世祯疏可聘名以上,可聘坚卧不起。”[29]乔可聘的夫人潘氏,据乔莱所言:“明之亡也,吾母流涕累日,作绝命诗四章置衣带间,阖户自经,为家人所觉,故得免。最后莱补诸生,吾母忽忽不乐,复作诗一章,略叙其所以教莱者,以深有负于前四诗为愧。”[30]但乔可聘有没有也和梁以樟等人一样,直接投身于反清复明的活动呢? 与松隐一样频过宝应的阎尔梅,《明史》有传,该传又有万寿祺传附后。现就相关处略述如下: 阎尔梅,字用卿,号古古,沛县人。崇祯庚午举人。赴史可法之聘,参军事,可法退保扬州,尔梅力阻之,又请空名告身数百纸,乘时布发,视忠义为鼓励,俾逋寇叛帅不得以逾时涣散,少有睥睨。策皆不行,遂贻以书而去。及可法殉节,尔梅走淮安,师入淮,尔梅率河北壮士伏城外,众惧阻,乃散其众,遁海上,祝发,称蹈东和尚。复走山东,联络四方魁杰,谋再举。又至河南,至京师,以山东事发被捕,下济南狱,脱走还沛。名捕急,尔梅乃讬死夜遁,凡十年,狱解始还。尔梅久奔走,历艰险,不少阻。后见大势已去,知不可为,乃还沛。万寿祺,字介若,世称年少先生,徐州人。南都破,江以南义师云起。沈自炳、戴之俊、钱邦芑起陈湖,黄家瑞、陈子龙起泖,吴易起笠泽,皆与会师,谋恢复。兵溃,寿祺被执,不屈,将及难,有阴救之者,囚系月馀,得脱。乃渡江归隐,筑室浦西,时渡江而南,访知旧,吊故垒。虽隐居,固未尝一日忘世也。顺治九年,卒。初,尔梅、寿祺同谋举事,一起江北,一起江南,先后相呼应。及事败,尔梅出走,思得一当。寿祺留江、淮观世变,不幸先死。尔梅独奔走三十馀年,亦终无所就。[31] 关于尔梅“走山东”事,《年谱》记载:丁亥,叶润山以黄冠来访。叶润山入山东榆园军,山人亦走山东,联络四方诸豪杰。其下有注,略曰: 叶润山名廷秀,山东濮州人,为刘念台高足弟子。榆园军起自明末,以濮州范县为窟穴,四方豪强啸聚其中,众至百万,几二十年,至顺治十二年河决官军乘之乃歼焉,丁戊之交榆园声势之盛可以想见,宜乎叶润山与山人皆欲假为绿林新市之资,以图南阳之役也。[32] 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有乔可聘《读书劄记》四卷,前有自叙,仅剩末页,幸有《书后》,其中云:“是书自序谓始读王文成全书,知有知行合一之学,又与润山叶子、几亭陈子互相切劘,知有居敬穷理之学。”[33]则乔可聘与叶廷秀之渊源有自可知矣。又,乔迈有《哭万年少归葬彭城》诗,娄县人姚椿在为乔迈遗集作序时说乔迈“尝避地至吾郡,交几社诸人。”[34]几社的主要成员正是陈子龙、夏允彝、徐乎远、何刚等人。则乔可聘与阎尔梅、万寿祺的渊源又可知矣。李清所作《乔可聘墓志》说:“弘光初,贺侍郎世寿署都察院事,素知公,独与予密议,请复公故官,兼掌河南道。”[35]贺王盛为贺世寿子,又与乔可聘为同年进士,则乔可聘与贺王盛之渊源更非一般人所能及。上所引何龄修《平一统贺王盛复明案始末》一文,因平一统出于榆园军,于平一统与贺王盛之联系渠道颇不能言其详。而综上所述,以乔可聘、梁以樟为中介,则可豁然贯通矣。于此亦可证乔可聘自明亡后,和梁以樟一样,也在从事着反清复明的秘密活动。联系到叶廷秀访阎尔梅是在丁亥即顺治四年(1647),而王猷定来宝应也是此年,则所谓“鹤来”一说,犹恐是隐语耳。 因此,乔可聘“为邑令所构”,很可能是在平一统、贺王盛案发后,时任宝应县令的王仝春对乔、梁等人的活动多少有了察觉。王仝春是兰州人,道光年间刻《皋兰县续志》有传: 王仝春,字合阳,山左新城人。其先宦游西秦,宋末因元兵塞道,遂居皋兰。性鲠直,重义气,喜读书,通左氏春秋,精兵法,能骑射。顺治初,逆回犯兰州,练壮士百余人保乡里。贼势横,莫敢撄锋者,仝春挟弓矢,跃马独出,一发殪巨魁,贼引去。复设计诱余贼入陶穴,尽歼之。戊子,以选贡授司李。令宝应时,天下初定,民不知书,捐俸钱修孔子庙,立义学,置膏火田,文教日兴。案牍余暇,集胥役射圃,教之射,赏其命中者。时海氛甚炽,频海州县多残破,贼乘势围宝应。仝春度仓卒无救兵,与吏民百计死守,贼畏其射,不敢近,会戍部兵至,城得全。升淮安府司马,筑堤捍河决,民德之,谓其堤曰王公堤。升贵州遵义府知府,以事去官,卒于家。仝春工书法,八法尤妙,历官所至,民父老乞书满庭下,时人比之坡公判云。刻斗大千文于宝应学宫及心远堂法帖行世。[36] 此人事迹不入《康熙志》已属费解,而尤可注意者:“时海氛甚炽,频海州县多残破,贼乘势围宝应。仝春度仓卒无救兵,与吏民百计死守,贼畏其射,不敢近,会戍部兵至,城得全。”此事亦不载于《康熙志》。以王仝春任职宝应的时间,“时海氛甚炽”当即指张名振、张煌言三入长江之役,抑时宝应亦有起义师者以应之耶,如此则必与乔可聘、梁以樟等人有关。宜乎《康熙志》不录也。又,“乔岩”条所记顺治十一年赈灾事亦颇为蹊跷:“岩出粟为糜,食饥者日千余人,历冬春不倦。时邑人乔御史亦出粟赈救,而岩所出粟最多,存活者不可数计。漕督、都御史蔡士英奏闻,帝嘉焉,诏旌乔御史及岩。”岩出粟最多,但诏旌的却是乔御史及岩。颇疑此所谓“赈灾”王仝春或认为“资贼”也,蔡士英奏闻诏旌不过是上下其手罢了,资料阙如,姑志此存疑。但正是因为发生了“贼乘势围宝应”之变故,加之平一统、贺王盛复明案事发,致使曾经任职过司李(即司理,主管狱讼刑罚)的王仝春,对乔可聘产生了怀疑,庶几可以无疑义矣。 四 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在论及钱谦益与蔡士英之关系及何人为之介绍时,因缺乏史料,以吴三桂之宠姬八面观音吴亡后归蔡士英子蔡毓荣为解。但吴三桂反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已是钱访蔡后第八年。其实,陈先生已经注意到钱此行曾过宝应访同年李茂英子李藻先(字素臣),并且说:“至素臣是否与蔡魁吾有关,尚待详考。”[37]陈先生此可谓卓识,钱此行过访宝应正与访蔡有关,不过为之介绍之人不是李藻先,而是李藻先曾留之分宅而居的江西人李元鼎。 李元鼎,道光《重修宝应县志》有传: 李元鼎,字梅公,江西吉水人。明季官兵部侍郎。甲申后,侨寓宝应,筑苇庵于东门外居之,自称白田寓公。邑有大徭役、疾苦,数白于诸长吏,以苏邑困,人多德之。子振裕,受业张孝廉寅之门,成进士后奉父归,官至户部尚书。罢官后,仍侨居数年,卒。[38] 此传多有讹误。查其子李振裕所作《先府君行述》,略曰: 府君讳□□,字吉甫,号梅公。天启二年举进士第,授行人司行人,升吏部稽勋司主事,调验封、考功、文选。左迁,里居十年。庚辰起补光禄寺良醖署正,升大理右寺正、太仆寺丞、光禄寺少卿。流寇之陷京师也,以闲曹获免榜掠。贼既败走,升太仆少卿、太常寺卿,乙酉擢兵部右侍郎,后坐荐人事落职。紫圅世父填抚津门,遂往就焉。世父以事被逮,府君以同居牵连颠踬,卒无怨言。及幞被南还,江西烽火未靖,遂止甓社湖。湖属宝应县,为府君乡试房师李淮南先生茂英故里也,先生第三子藻先与府君世好,遂分宅而居。顺治八年,被特召起田间,仍补兵部右侍郎,九年转本部左侍郎。有宣大总兵任珍者,复坐法,珍惧,辇金求行赂于京师者,于是一部两议,而拟珍重辟者,府君手笔也,未几辇金事闻,同日并逮枢部满汉堂司。上曰:“安有受人之金而拟人大辟者?”旨下,悉究罔诬,仍切责刑部比拟徇私显有情弊著申饬行。有劝府君申辩者,府君谢曰:“吾岂复求再入中枢堂耶!”信宿介行李次淮阳,感里老攀卧诚切,复休于泾水之上。府君日与二、三老友游衍荡漾其中,赋诗命酒,陶然自得。居五年,忽兴思丘垅,遂挈家归,时丁酉冬十月。[39] 而顺治九年,蔡士英正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夏四月丙午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抚江西兼管粮饷军务。李元鼎在为蔡士英作的寿序中说: 我蔡公魁吾,三韩之名硕也。天子嘉公镇抚江右绩最,特拜总督,董漕事,抚其地。先是,公为宪副,予适佐中枢,相见京师。公念疮痍未起,惄然以匡济为任,其抵掌任天下事,皆动关宗社生灵大计,余心仪为李伯纪、张德远之流。及公抚江右,余罢归,侨寓安宜,闻公治理,一一达诸江淮,余欢忭鼓舞而叹曰:“此固曩者京师之言也。”蓋人所知公者以才,在经纶之迹,而余所知公者以诚,在心术之微。诚之所极,气运因之,吾将以周、召之业卜公于将来,何酳爵之足云哉![40] 此文显然作于蔡士英首任总漕时,而李、蔡关系之非同一般亦于字里行间历历可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文不仅将蔡比为宋抗金名将李纲、张浚,而且更期待蔡能成为周、召。周、召除了是周成王时共同辅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并称外,更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是周召共和时的周公和召公。据《史记》记载,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驱逐了残暴的周厉王,太子姬静避乱于召公家里,国人得知围召公府欲诛太子,召公劝阻不得,遂将自己的儿子交给国人,从而保全了太子的性命。召公和周公共同执掌国家大权,行天子事,以后又将国家大权归还周宣王。联系到崇祯朝覆亡的情况,不难发现此文所指,视此文为一封策反信恐不为过。钱谦益顺治十二年过宝应,李元鼎也适在宝应,钱至宝应实应为访李元鼎而来也,只不过李元鼎任过兵部左侍郎,树大招风,故钱诗文中只及李藻先而不及元鼎,亦可想见耳。 由此,蔡士英会援手乔可聘“为邑令所构”事也就不奇怪了。乔可聘与李元鼎同为天启二年进士,且同出后任崇祯朝兵部尚书的王洽之门。李元鼎在《寄祝乔圣任同年七十寿序》中说: 侍御圣任乔公与余同壬戌南宫籍,共出济上大司马王葱岳先生之门,雁行十九人今独公与余耳。庚寅始谢枢务南还,余乡尚未底定,幸余宗素臣因通家世谊,留余分宅而居,遂止八宝。虽再起再蹶,然先后寄栖,数易寒暑,以故风晨月夕得与公把臂谈心,间及一二往事,有非他人可得而闻、可得而知者。[41] 乔可聘七十为顺治十五年(1658年),李元鼎此时已回江西,仍致书祝寿,可见与乔可聘交谊之深。且其中所说“非他人可得而闻、可得而知”之往事,恐怕就是参与反清复明活动之事吧。故蔡援手乔可聘实应由李元鼎暗中操作。而王维诚为崇祯庚午(三年)举人,阎尔梅、万寿祺都于该年中举,且乔可聘本人就曾经典试过崇祯三年的山西乡试,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便是于是科中举,所以陈廷敬在为乔可聘作墓表时称“余伯父侍御公实出其门”[42]。由王维诚出面白于蔡士英,实与钱谦益以访李藻先为名如出一辙。 而钱为何直到顺治十二年才想到策反蔡,亦可证乔可聘“为邑令所构”事与平一统、贺王盛复明案及三入长江之役有关。正因为在这件事上,蔡施了援手,所以钱才认为蔡有被策反的可能。如果乔没有参与钱策划的反清复明活动,钱谦益大概不会注意到乔“为邑令所构”这样的“小事”吧。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