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13岁离开老家江苏宝应,现今88岁,离开故土整整75年。我兄弟五人,都年过半百,兄弟们都在南京工作,先后都去老家祭祖和看望亲戚。我因在外地工作,从未去过老家,父亲要求借这今年“五一”休息回去一次。大家欣然同意,并做好应该做的准备工作。 “五一”清晨,天气格外的好,父亲也非常高兴,他说:“这是老天有眼,助我们全家”。兄弟五人和长孙在老父亲的带领下,由五弟开着南京生产制造的依维可就浩浩荡荡过了长江大桥顺着京沪高速公路直达扬州专区的宝应县。两个半小时就达到了,我从未踏过的祖籍的故土。 宝应地处苏中里下河地区,夹于长江、淮河之间,是扬州市“北大门”。境内多数地区在海拔两米左右,属里下河江苏浅洼平原区。过去历史上经常闹水灾。宝应始建于秦,古称安宜。传说,唐上元三年,此地有一尼姑得八宝献于皇上,唐王肃宗视为祥瑞,称此为“定国之宝”,就将上元三年改称宝应元年。得宝之地也改名宝应县,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京杭运河穿宝应而过,风光宜人,土地肥沃,湖荡密布,特别是荷藕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出口量均为全国之冠,被国家授予“中国荷藕之乡”称号。宝应俊才辈出。在群星璀璨的中华名人史册上,三国时“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明朝大画家陶成,清代著名经学大师刘宝楠,京剧鼻祖高朗亭等,都出生于这片沃土。近代曾任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书记的陈处泰,我党长期从事隐蔽战线工作的坚强战士华克之也是宝应人。蒲松龄曾在宝应为知县幕宾,为创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素材。周恩来少年时期曾来宝读书,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五十年代在柳堡乡拍摄的故事片《柳堡的故事》轰动中外影坛。八十年代“百里荷香”的东荡湖区成为拍摄故事片《八仙的传说》何仙姑采莲的外景地。县境京杭大运河以西湖水清澈,空气清新,人工森林气势雄伟,珍禽水鸟栖息嬉戏。以野鸡、野鸭、大雁为多。名贵水产品,量多质优,有名的有大闸蟹,青壳,白肚,金爪,黄毛,膏肥,黄丰。 宝应是革命老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这里广大人民群众参军参战,送粮送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年建立的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与新四军、八路军和抗日游击队有着血肉联系。这里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遗迹。新四军后方医院,军工厂,造币厂曾延绵分布于宝应县射阳湖,安丰,曹甸。抗大式的苏中公学,培养了一大批党政军领导骨干,粟裕,陈丕显,彭冲等领导同志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电影《柳堡的故事》塑造了一位深受全国广大观众喜爱的“二妹子”的形象。“二妹子”的创作原型是宝应县柳堡乡柳堡村人。离柳堡乡不远的广洋湖镇,有一位船民叫颜建发,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他带着两个女儿,用自家的木船,为子弟兵送粮草、运军需,走遍了里下河水网地域,先后参加了攻打沙沟、东鲍庄、邵伯镇等战斗、战役的支前工作。原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四军老战士邹建东拍摄的名为《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照片,就是取材于1949年4月22日颜建发和两个女儿运送子弟兵横渡长江的动人场景。照片上,那位扎着大辫子、正英姿飒爽奋力摇橹的姑娘,就是颜建发的大女儿颜红英,当年才19岁;另一位半蹲在船舱中的姑娘是颜建发的17岁的二女儿颜根兄,她和姐姐轮换着摇橹;颜建发在船尾掌舵。坐在船上2个班全副武装的战士,正注视着长江南岸。照片生动地记录了百万雄师过大江历史性场面的一个小小的侧面。这幅照片后来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于国家军事博物馆。 沧海桑田,岁月如流。颜红英今年74岁,沧桑的岁月在她的额头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一个稀疏的小发髻盘在头顶,看上去身体还算硬朗,说话的声音也还响亮,一口苏北宝应腔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有太大变化。在她的身上已看不到当年拖着大辫子、奋力摇橹的风姿,只有那双眼睛还隐约透露着当年的豪气。经过半个世纪的寻找,父女三人,他们一直从事农业劳动,自给自足。用生命和鲜血拥军支前的群众在宝应数不胜数,都在默默无闻的生活着,让人崇敬。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