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的宝应人,常常提起泰山殿。泰山殿曾是宝应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古典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殿阁重重,飞檐高耸,佛道合一,神佛众多,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寺内河水萦绕,绿荫庇抱;寺外松林苍翠,绿畦如茵。它是明清时期的江淮巨观,“香火之盛为东南冠”。占地200余亩,前后百丈之遥,房屋310余间,神像多达千尊,后屡遭战乱和火灾,至文革后已荡然无存。 当年的泰山殿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亲眼见过它的人今已寥寥无几。据曾为泰山殿菩萨妆过金的年近期颐的周国瑞老人向我介绍,使我得知了当年的实况。原泰山殿位于今城北橡胶厂,坐北朝南,前有一座高大的三檐四柱的斗拱式木牌楼,上书“天下第一名山”六个大字,相传为乾隆御笔。自南向北,第一进是弥勒佛殿,其后东西两厢是十殿阎王殿。第二进是供岳飞的岳王楼其后西厢是财神堂,东厢为送子娘娘殿。第三进是无梁殿,供奉二十八宿,其后两侧为方丈接待室。第四进是梳妆楼,供奉梳妆娘娘,后改称大悲楼,楼前有一棵古槐树。第五进是大殿碧霞宫,又称泰山殿,后称圆通宝殿、大雄宝殿。殿前有明代铜铸宝鼎,高达丈余。两旁各有一惜字库,上雕八仙。第六进是玉皇阁,阁两层,上层供奉玉皇大帝和“三清”,下层供奉关帝菩萨和三茅真君,下有翁门,称潮音洞。阁后有河,河上有一砖桥,名丹墀桥。过桥迎面便是最后一进即第七进大殿观音阁,阁前天井中有古井、宝鼎,西有鼓楼,东有钟楼。观音阁又名大观阁、藏经楼、千佛楼,共三层,高十余丈,为当时县城最高建筑。 据周国瑞老人说,泰山殿的总体布局,从北向南实为一个“赏心悦目”的“賞”字。观音阁和钟楼、鼓楼合成一个“小”字,玉皇阁即“软宝盖”主殿碧霞宫为一个“口”字,前四进殿堂和两边厢房及南边二石狮合成一个“貝”字,“小”、“软宝盖”、“口”、“貝”加在一起不是一个“賞”字么?真是一语道破天机,令人心悦诚服。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