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文学艺术 宝应文学 查看内容

麻雀

2014-10-15 15:56| 热度:4218 ℃ |作者:衡文|来源:宝应文艺论坛|我要投稿

那天上午,我拉开阳台上的窗户晒被子,几只麻雀“喳”的一声乘机飞进了阳台,然后在客厅、厨房、卧室里飞来飞去,孩子们边吆喝边拿起扫帚、拖把驱赶。此情此景,几十年前驱赶和张捕麻雀的情景又一次浮现在 ...
  那天上午,我拉开阳台上的窗户晒被子,几只麻雀“喳”的一声乘机飞进了阳台,然后在客厅、厨房、卧室里飞来飞去,孩子们边吆喝边拿起扫帚、拖把驱赶。此情此景,几十年前驱赶和张捕麻雀的情景又一次浮现在眼前。
  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家的部分荡田匡起了圩子长稻。俗话说,麻雀子就赶秋八月。秋季的傍晚,成群的麻雀扑向稻田啄食着即将成熟的串串稻粒,有的稻穗被啄得稀花花的,有的稻穗被啄得光秃秃的。为了保护成熟的稻子,人们施出了一个又一个驱赶麻雀的招术。
  稻草人护卫是首选。用葵花秸和稻草扎成稻草人插在每块田的四周,稻草人手下系着的五颜六色的棉布条或塑料布条随风飘扬。起初,麻雀看到稻草人手下随风飘扬的彩条有点惧怕,不敢接近稻田,望而即飞。没过几天,麻雀试探性地飞进稻田像晴蜓点水一样点了点稻穗又迅速飞起。久而久之,这有形有色却无声的稻草人就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后来,人们就把两、三个蚌壳或蛤壳串成一串,系在稻草人的手上和斜插要田埂边的树枝上,有的人在自家私有田里的稻穗上或横或竖地拉起排排呢绒线,线上每隔两三米就系上三三两两的蚌壳、蛤壳和彩条,微风一吹,不仅采条飘扬,而且蚌壳、蛤壳相互碰撞发生哐啷、哐啷的声音,吓得麻雀只是低空盘旋,不敢接近稻穗。
  还是没过多久,这招又失灵了。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就在每天傍晚来到田间,在每条田埂上大声地吆喝着向前走,同时两手还不停地敲打铜盆、瓷盆、瓷缸、瓷盘、竹筒等等,就连村里戏班子的锣鼓也被带到田间敲了起来。这杂七夹八的声音连成一片,响彻云霄,吓得麻雀离人还有好几十米远就向前腾飞,腾飞一段距离后又落下来继续啄食稻粒。每天傍晚的吆喝使麻雀腾飞、落下、啄食,再腾飞、落下、啄食,直到天黑。
  日复一日的吆喝,麻雀似乎又适应了,于是乎,你吆喝你的,我啄食我的,直到它离人两、三米远的时候才嗖地向前飞一下。由此,麻雀自然成了人类的天敌,成了四害中的一害,到了非除不可的地步了。
  晚上,麻雀集中栖息在大溪河圩堤上的竹林里。渔民出生的李大荣织了一张大网,买了几根毛篙,天黑后在竹林的空隙处支张起大网,带领几十个男子一字排开,边吆喝,边用木棒敲打竹子,把麻雀向前方网中驱赶。一阵子的麻雀入网时,守网的人迅速放下支张着的大网,把麻雀扑在地上,吆喝的人也一起冲上去不停地在网上踩踏,有的人干脆躺下身子在网上打滚,把麻雀踩死后拾进大麻袋。如此一段一段地张捕,每晚张捕十几麻袋麻雀,不仅消灭了天敌,改进了各家的伙食,剩余的还上街卖了不少钱,干了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打那以后,麻雀渐渐消失了,最终成了珍稀之鸟。其因,有人说是驱赶和捕杀;有人说是竹林被砍,麻雀无栖息之地;有人说是水稻的虫害越来越重,治虫的频次和用药量也越来越大,麻雀被药死了。种种的说法都无人去验证过。
  近几年,麻雀又陆陆续续飞回来了。它自由自在地在圩埂上的绿草中和河堤上的树木间啄食着小虫,无拘无束地在田野里、村庄里、院落里飞翔,甚至是伴随你在公路上或左或右、或前或后的前行。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农商银行办公室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