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热血曹甸:曹操屯兵地

2014-10-29 11:01| 热度:10168 ℃ |我要投稿

  宝应县曹甸镇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属楚地,名楚甸。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据《曹甸镇志》记载,“三国时曹操与孙吴构兵,航海而南,屯兵楚甸,故更名为曹甸”。  热血曹甸:曹操屯兵地  “那年我回到 ...

  【小镇人物】郝更生,小镇走出的奥运代表团团长
  在曹甸采访,你不能忽视一个姓氏——郝。郝姓在《百家姓》排列第77位,但在曹甸却是大姓,走在曹甸街头,一竿子扫下去,十有八九会打到姓郝的人。在曹甸民间,甚至有一种说法,叫“无‘郝’不成席”,郝姓人丁众多由此可见一斑。陪同我采访的郝名玲骄傲地向我介绍道。他是曹甸镇的“活地理”,说起曹甸镇的细枝末节,他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毋宁说自家郝姓的来历了。
  郝姓的祖先应是苏州人氏,明洪武年间,因皇帝下“赶散诏”,由苏州迁盐城。到明成化年间,五世孙郝纲移居曹甸,娶楚氏为妻,开枝散叶。其被尊为曹甸郝氏始祖,今子孙上万,分布海内外,不乏有成就者。其中,国民党元老郝柏村就是曹甸人。
  据郝名玲介绍,郝姓民国期间还曾出过一个教育部体育督学郝更生,曾率团参加过1936年的德国柏林奥运会。郝更生(1899~1975年),原名延俊,曹甸人,郝氏第十五世孙。幼年在淮城勺湖内游泳,被水草缠身,幸亏被附近渔民救起,遂改名“更生”。
  1919年,郝更生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留美期间,见美国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产生了“体育救国”的愿望,于是他转学到春田大学专攻体育。1923年获体育学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出任汉口青年会体育部主任、中国滑翔协会总干事、苏州东吴大学体育教授。1927年以后,先后执教于东北各大学及北平清华大学等高校。“九·一八”事变后,任山东大学体育系教师兼训育主任,后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体育督学,兼任体育学院院长和中华体育协进会理事长等职。
  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办,中国派出了以郝更生为团长的体育代表团,参加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1948年又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主办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他在国民政府教育部期间,积极倡导群众性体育运动和开展体育学术研究工作。他为振兴中国体育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是我国早期的体育专家,其名列入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的《中国近现代名人大辞典》。
  “柏林奥运会可是中国第二次参加奥运会。”郝名玲介绍说,“由于政府给的经费太少,于是,他想尽一切方法筹募了十万大洋,才使中国奥运会代表团的柏林之行得以成行。”遗憾的是1975年秋天,郝更生在家门口散步时被一辆摩托车撞倒,不治离世。
  【曹甸特产】“曹甸三宝”,慈姑、豆腐、小粉饺
  清代,曹甸已形成商贸繁荣的街镇,是里下河地区重要的物质集散地之一,有商铺300余家,其中“益泰”商号货源采于两湖、两广等外省,商品销售覆盖苏北,兼及苏南、鲁南。另有“卢源茂”、“大丰和”等名店。民国时,有镇江仲景弟兄来曹甸开办“仲义和”商铺楼,商品丰盛,生意兴隆,冠于淮东;浴室有“老泾泉”、“兴隆池”、“三新池”等,饭店则有“震丰园”、“小乐意”、“集贤”、“陆大”等字号;此外,“万金隆”大糕、“振义兴”白抽、“祥泰”香醋也非常有名。驰名淮宝。有“曹甸小南京,不到不死心”的美传。
  如今,在曹甸采访,当地人提及最多的便是“曹甸三宝”。在曹甸镇有这样一句民谣:“曹甸三件宝,慈姑、豆腐、小粉饺”。曹甸豆腐的制作工艺和成品特色与邻近的淮安平桥如出一辙。以豆腐为主料,经本地名厨精工制作的豆腐羹,味美可口,且有健脾、胃的功效。豆腐羹与以地产山药、萝卜为主料制作的山药羹、萝卜羹,并称为“曹甸三羹”,是筵席上的珍品佳肴,到曹甸作客的外地人总忘不了点这道菜。
  至于慈姑,我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小时候每年暑假,我到外婆家去玩,外婆将煮熟的慈姑用线窜起,像佛珠一般挂在我的脖子上,饿时便摘一枚放在口中,甚是好吃。曹甸素有“中国慈姑之乡”之称,种植面积很大。茨菇每年处暑开始种植,元旦春节期间收获上市,为冬春补缺蔬菜种类之一。慈姑富含铁、钙、锌、磷、硼等多种活性物所需的微量无素,对人体肌能有调节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称其“达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润皮毛”,可生津润肺,补中益气,对劳伤、咳喘等病有一定疗效。
  小时候,外婆曾给我讲过一个关于慈姑的民间传说。说龙王太子小白龙喜欢出来玩耍,但他一出来便兴风作浪,坑害百姓,以致农田受淹,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地。观音菩萨知悉后,立刻派了一位仙子下凡,解救黎民疾苦。这位仙女长得俊秀端庄,慈眉善目,大家都叫她“慈姑”。慈姑望着大地白茫茫一片,老百姓都在忍饥挨饿,便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一株水生植物。这株植物的根像鸽蛋一样,有一根细长的弯牙。
  慈姑从遥远的地方把这株水生植物带到曹甸。她怕这株植物干死,一路上就用自己的眼泪水来滋润它。到达曹甸后,这株植物便生根发芽。从此,乡亲们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可多少年后,乡亲们都不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为了纪念仙女慈姑,人们便将这种植物也叫作“慈姑”。因为仙女当年曾经用眼泪滋润过它,所以,“慈姑”吃在嘴里也稍微有点儿苦。
  “小粉饺‘三件宝’当中,名气最大的就是小粉饺。但小粉饺今天已经失传了,也没有人会做。”郝名玲告诉我。小粉饺与别处饺子最大的区别在于饺皮。普通的饺皮是用面粉调和之后擀制而成,而它的饺皮制作则要复杂得多。先将面粉放水浸泡半个月左右,其间须换六七次水,去其酸性,沉淀之后截取中间一层。最上面的一层油渍多,岛下面的一层泥滋多,都要舍去。中间一层既失油腻又较洁净,晒干这后就是“小粉”了。用时,将小粉加水调和,反复搅拌,但因其已失粘性,不能直接制成饺皮,须放到锅里加热打扦,待熟之后,迅速取出,用棉衣焐起。包饺子时的动作最要干净利落,绝不能拖泥带水:摘出一块热坯,放在案板上,用力一拍,形成薄而均匀的饺皮,填进早已准备好的饺馅,在饺皮冷却之前迅速将其捏合,如果动作稍一迟缓,饺子就再也“合不拢嘴”了。饺有水晶、翡翠之分,水晶饺洁白如玉,翡翠饺碧光辉眼,尝之清香甘嫩,其色香味可与扬州火烧、文楼汤包齐名。
  郝名玲介绍,小粉饺起始于清末。当时曹甸有一个捏面人的艺人,适逢大雪封门,无法外出谋生,家是揭不开锅了。艺人心生一计,向当时曹甸一个有名富人波斯献宝,说用小粉面皮包饺子如何耐看、好吃云云。做出之后,富人觉得确实不同一般,于是小粉饺就此就在古镇上流传了开来。
  曹甸遗迹
  定善寺和镇海塔
  东晋隆安元年(397年)僧人德聪在古塔建定善院(后改名为寺)。寺前有西晋永宁(301-302年)所建之永宁桥。隋文帝欲南伐陈,筑故仓城积粮于古塔,今地下仍有遗物。唐初尉迟恭用兵于定善寺,其子宝林为国殉难,埋首之处,建塔志之,得地名塔儿头。王志清《溪堂琐记》则曰“寺东原有二塔,今存其一,另一塔仅存塔基。其一为镇海塔,因镇压海寇而设”。1966年8月,寺院与塔俱遭毁。相传唐将薛仁贵驻兵于寺,命军士就地深凿水井七口。年深日久,诸井多淤塞,仅存一口,有水清澈。此后至今,清明寒食,谒寺香客多至井边照身,以祈消灾趋福,安泰吉祥。寺内天井中有一棵千年银杏树,传言薛仁贵驻此曾系马于此树。遗憾的是,这棵古银杏在抗战时期,被新四军锯去运至戴堡兵工厂,用以制造手榴弹柄。好在此前这棵银杏曾冒出新芽,至今仍生长在定善寺,今已有百年树龄。
  蚬墟寺
  在曹甸镇下舍集镇。建于唐大和八年(834年),与灵谷寺、潼口寺、龙竿寺称为唐建四大寺。蚬墟寺原在舍新村蚬墟组,有殿宇配房数十间,另有砖塔一座,于清朝塌毁。1943年,拆正殿打坝,防日军汽艇入侵。1966年夏,烧毁佛像。1970年拆去余房建学校。
  苏中公学遗址
  1944年初,新四军苏中机关移驻宝应地区,苏中区党委和苏中军区,决定在原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九分校基础上,创办“苏中公学”,校址设于金吾庄史氏祠堂。新四军干部、学员分住于群众家里。6月1日下午在打谷场举行抗大九分校毕业典礼和苏中公学开学典礼。新四军一师师长、兼苏中公学校长粟裕以及副校长管文蔚等登台讲话。年底,公学撤走。如今,在曹甸建有苏中公学纪念碑、苏公希望小学和苏中公学纪念馆。
  华中造纸厂遗址
  位于李沟小学校园内。1944年,为抵制伪币挤入,苏中行署财经处派孙光美和郭明达到李家沟兴办华中造纸厂,专门生产江淮印钞厂的造币材料。民国35年9月,该厂随新四军部队转移至川扬河的中兴港。在原址留有纪念碑。
12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