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高邮市卸甲镇参观民俗文化馆的时候,在馆藏的橱柜里,看到了一个线板子,一下子唤醒了儿时的记忆。 所谓的“线板子”,其实就是一根牛骨头,好像是牛腿上的一根关节,长约20多公分,大约有半斤多重,中间用钻头钻上眼,镶上一个铁丝做的弯钩,是用来捻麻线用的。 奶奶因为是旧社会过来的人,是裹过脚的,加上年纪也大了,也不能下地干活的,所以,就在家里做一些家务活。在我很小的时候,经常看到奶奶用那种线板子捻麻线。具体的步骤就是:把苎麻剥皮后晒干,用之前,把苎麻用水浸泡几个小时,再把苎麻的最外表的皮刮干净,然后用铁梳子把它划成很细的丝,两根一股,一头系在线板子的那个勾上,一头拿在手里,转动线板子,因为线板子比较重,不容易因为麻丝的反弹力而回阵,将细麻丝拧成线,拧好后绕在线板上,中间不断的添麻丝,小时候,经常看到奶奶要捻麻线了,就蹬在她身边,帮她转那个线板,感到好玩。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很多商品都是要凭票供应的,棉线都是要凭布票买的,所以为了省下布票,就采用土办法,自制麻线来代替棉线。捻好后的麻线,用来纳鞋底,那时候,春节全家人基本上都要做新的布鞋,而鞋底都是大号的针,一针一针用线纳成的,在做鞋底前,还要先把旧布洗干净,在布的表面用浆糊刮一遍,一层一层粘贴上去,一般粘贴个三四层布就可以了,晒干后,按照鞋底的大小裁剪,再把几层合并起来,用麻线把它纳起来,这样鞋底就会更结实一点。讲究一点的人家会用白布把鞋底的边镶上,看上去很干净很新的样子,也有人家直接就是用毛边的。 那时候鞋子的式样比较单调,单鞋就是圆口鞋比较多,棉鞋就是大嘴巴的,后来逐步有了松紧口的一些新式样,就像现在的北京布鞋一样,而现在的布鞋,也不用布底了,都是用橡胶底或者泡沫底了。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