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名人 查看内容

刘金城与“宝应学派”

2015-1-13 15:09| 热度:13367 ℃ |来源:宝应文艺|我要投稿

唐代大诗人王维曾经有一首小诗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首小诗表达了一位游子对家乡的关切之情。其实,毋论是漂泊在外的游子,还是土著,大家都会对生长于斯的地 ...
刘金城与“宝应学派”(2007年)上
  唐代大诗人王维曾经有一首小诗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首小诗表达了一位游子对家乡的关切之情。其实,毋论是漂泊在外的游子,还是土著,大家都会对生长于斯的地方,有一种关切之情、深爱之情。最近,我县的刘金城先生花了两年时间撰写的《宝应学派》一书,就要付梓印刷,与乡人见面。
  2006年11月13号下午,县政协召开十一届22次常委会议,专题协商我县古城保护利用工作。会上,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的刘金城委员作了主题发言。
  刘:我主要介绍了宝应文化的情况,重点就介绍“宝应学派”,当时我就提出一个观点,宝应不仅是千年古县,而且是全国文化大县,当我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会场上发出了一阵笑声。还以为我吹牛的。
  刘金城先生今年69岁,40多年前,他从扬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退休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走进了宝应的历史人物,开始了“宝应学派”的研究。
  刘:写宝应学派的开始,实际上写一个人物,叫王懋竑,怎么要写这个人物的呢?实际上是政协文史委的副主任王强,他是王氏的后人,他请我主写王懋竑。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写的时候接触了一些史料,发现超越王懋竑的史料也不少,而后也看到了国学大师刘师培,就提出宝应学派的问题,他说,淮海之滨有朱泽沄,于是有宝应学派。
  宝应,一座千年县邑,滔滔运河水,在她身边流淌不息。当我们诉说宝应的人文历史时,却显得那么单薄,经学大师刘宝楠几乎成了地方上不变的咏叹调。如今,看到国学大师刘师培提出的“宝应学派”,刘金城高兴了激动了。
  刘:想把这个宝应学派写出来。开始的时候,主要在资料方面有困难,而后第一本看到的是《清代扬州学记》,张舜辉写的《清代扬州学记》,他是研究的扬州学派,但是接触到宝应的就有9个人,我看了这些资料的时候呢,很高兴。
  真正促成刘金城着手书写《宝应学派》的,还是他从南京、无锡、淮阴等地收集到的重要资料——梁启超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和钱穆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从这两本书中,刘金城圈定了“宝应学派”的十大人物。
  刘:这里面,我们宝应进入到他们这个学术史史册的就有10个人,看了这个材料之后,我决心就下了,必须要把这个宝应学派拿下来。于是就开始酝酿写宝应学派了,这个很不简单的,近三百年学术史,就是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末民初,三百年写入到他们的学术史的,也只有二三百人,宝应就占有10名,这个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2005年10月份,刘金城便开始《宝应学派》的写作。
  问:您在写宝应学派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呢?
  刘:困难当然是有的,因为是白手起家,从来没有人搞过,我就凭刘师培一句话,“淮南之滨有朱泽沄,于是有宝应学派”,就这么一句话,我要写成一本书,现在这个书估计大概要有三十多万字,就是一句话,要发展成三十多万字,要发展成一本书,当然这个里面就困难重重了,白手起家嘛。
  刘夫人:如果他这一份材料收集到了,他就是不睡觉的话,都要爬起来写,大概有一次,不晓得夜里两点钟还是三点钟,他起来写,一直写到天亮,大概就这个时间要连续到几天。
  刘:老实说,我在写作方面还是有一定功底的,我有这个自信心能把这个书写好,但是当我来写的时候就发现困难重重,为什么呢,它这个宝应学派啊,博大精深,兼容四大学派,它牵涉到哲学史,经学史,道统史,学术史,你假如对这部分历史没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了解的话,你就无法驾驭这些材料,你就无法去发现它的价值,所以说我在写作当中,都是交叉进行的,一方面收集资料,一方面写作,一方面研究,所以我这个稿子改的比较多,大概最起码有10多次稿子。
  刘夫人:假如天暖的时候,他就在里面写,写的汗朝下流,还是写,你跟他说,没有用,有时候小房间天暖的时候暖呢,汗朝下流,像夏天写的时候,连裤头子都汗潮了。
  问:你有没有反对过?
  刘夫人:反对过,没有用。
  那段日子,纵棹园里经常出现一位沉思默想的老人——他就是刘金城。不过,刘金城总是坐在园子的一角,也就并不引人瞩目。在静谧的空间里,刘金城开始了与先贤的对话——宝应学派,学术十杰,一个个从历史中走来!刘永澄、王懋竑、朱泽沄、刘台拱、朱彬、刘宝楠、刘恭冕、成蓉镜、王源、张肱。
  刘:特别是王懋竑,梁启超就认为他是康雍以来,真正研究朱子的唯有王懋竑一人,就是说他是唯一能代表程朱学派代表人物。你像刘永澄在东林学派当中地位也很高,有人评价他清节冠东林,德望众天下,把他比喻成东林最贤者。
  从无字句处入手,刘金城踏上了著述《宝应学派》的历程,他在艰辛探索“宝应学派”的过程中,还将付出什么样的努力?他的成就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吗?
12下一页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