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名人 查看内容

刘金城与“宝应学派”

2015-1-13 15:09| 热度:13371 ℃ |来源:宝应文艺|我要投稿

唐代大诗人王维曾经有一首小诗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首小诗表达了一位游子对家乡的关切之情。其实,毋论是漂泊在外的游子,还是土著,大家都会对生长于斯的地 ...

  刘金城与“宝应学派”(2007年)(下)
  2007年2月8日。书稿快要完成了,刘金城开始不断地往机关文印中心跑,以便对他打印的书稿进行修改和校对。
  刘:哪一个啊?王引之。这个表格很重要,就是什么呢?就是国家清史编篡委员会扬州学派丛书,在扬州地区共计是26部,里面包括外籍还有4部,而宝应学者占有8部文集,占整个扬州地区有三分之一还要强。这个等于是国家承认我们宝应学者的部分。
  机关文印中心工作人员葛晓燕:
  葛:就是2006年大概5月份吧,过来打稿,然后,一看蛮多的,就五个人分开打,打过了之后,他就回去校对,他好像跑了不下10趟,然后,每次都改的很乱,以前从来没有打过这种材料,真的很头疼哦,感觉不想打。
  这是刘金城修改的打印稿,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他写书的艰辛和努力。得知刘金城正在研究“宝应学派”,县老年大学也邀请他来给学员们上课。
  宝应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赵廷僖
  赵: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地方,他应该了解本地的历史,他才可以传承本地的文化,才可以宣传本地的文化,因此我们想讲讲宝应的历史。后来我们了解到刘金城先生他对宝应的历史啊,很有研究,特别是对宝应以前研究儒家学说的形成的一个宝应学派,他研究的很深入,形成了他自己的观点,我们觉得很有价值。
  2007年11月1日
  刘:最近发现了一则重要的史料,宝应有一个学者叫陈铁凡,一个很著名的学者,在台湾讲学,在东南亚讲学,是我们宝应人,他跟我们宝应王家,就是王强的父亲是表兄弟,他曾经写封信给王荫福先生(王强父亲),在这个信里面,他谈到他第一次见到胡适的时候,大家知道胡适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就是说陈铁凡第一次见到胡适,胡适知道他是宝应人,就立刻树起大拇指,这个就是原信中这样写的,实事求是地我向大家介绍,立刻竖起大拇指就说:宝应的王懋竑真了不起,他的《朱子年谱》确是不朽之作。
  老年大学学员管同松
  管:他短短的一两课时间啊,给我们有很深的印象,这个人退下来以后能有这样的精力来研究宝应历史啊,(历史)也是个硬骨头,难啃的一个东西,首先钦佩他,有这么一个精神,在这方面啊,他把宝应的学派作了介绍,引证宝应有很多的人才,我们感觉到作为一个宝应人觉得自豪!
  原县委办副主任文学班班长单德馨
  单:大家听了这个之后,包括我在内非常感奋,认为我们宝应的历史过去关于人文方面只是那么几个人,现代它这个十个人就是使宝应的人文历史更加地厚重起来。这种对历史的挖掘啊是很振奋人心的。
  2003年,因为共同为安宜镇撰写《千年古镇——安宜》一书,单德馨和刘金城结为好友。当刘金城撰写《宝应学派》时,单德馨也自然成了刘金城的交流对象和第一读者。
  单:我平时跟刘老师也有接触,像走路碰到,或者在公园里看到,或者有电话约见,或者他到我家,或者我到他家,基本上每次都谈到关于宝应历史的挖掘问题,他总是非常兴奋,他每发现有新的挖掘,新的内容,他都是非常高兴,好像比家里值得庆贺的事情还要重要,谈起来都是有根有据,要知道这本书写成功就30万字,可见他看的书,要博览经书,也是非常吓人的。这本书是他带着乡土感情,乡土的深情,带着历史的责任去执着地对历史进行挖掘。
  知悉刘金城即将出书,潘如艾老先生特地为此撰写对联:昌明时代,史志重修,淮海儒宗,道存经典,卓著文章留宝地;国学复兴,古邑生辉,宝应学派,群星璀灿,精英名士誉寰中。同时,由刘金城亲自撰写,尤寿昌书写的对联也很有趣:程朱学派东林学派颜李学派扬州学派派派皆有宝应学派;汉宋之争朱王之争荀孟之争古今之争争争都无是非之争。这也道出了“宝应学派”的精髓。
  刘:宝应学派,他研究的范围,主要就是儒学,现在儒学地位很高啊,上一次祭孔的时候,就提出孔子生在中国,儒学属于世界,所以宝应儒学啊,包括宝应学派在内,这个宝应儒学实际上起源于明朝,所以说,明有淮海儒宗,清有宝应学派。明朝宝应的儒学就开始发达起来,而且对于整个江淮地区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宝应儒学,誉满江淮。
  还是在去年的那次政协常委会上,当刘金城介绍完“宝应学派”以后,与会人员有了新的认识。
  刘:听了我的介绍之后呢,会场的气氛很浓烈,很振奋,大家认为呢,宝应文化确实了不起,最后扬州文物局的副局长顾风在讲话里面也肯定了我的观点,他是这样说的,刘先生的话是对的,宝应不仅是千年古县,而且是全国文化大县。
  扬州大学田汉云教授是这样评价“宝应学派”的,“宝应学者不仅有名,而且很有名,不仅中国有名,而且世界也有名”。县政协文史委评价刘金城写作《宝应学派》是,“他发现了尘封百年的文化宝库”。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刘金城先生不仅为我们打开了一座文化宝库,他的研究也一定会激发起我们更多的家乡自豪感!在此,我们向老先生致敬。
12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