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棉花是一门老手艺,过去在宝应的街头巷尾、村落庭院,经常可听到弹棉花发出“嘭—嘭—嘭”的声音,老百姓弹一床新棉被过年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曾经非常受欢迎的棉花,慢慢被羽绒、蚕丝、羊绒等材质代替。弹棉花这一行当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近日,记者来到宝应南园路一家手工棉被加工店采访。 经营这家手工棉被加工店的潘长和今年64岁,他左手持木弓,右手握棒槌,潘长和用力均匀、有节奏地敲打着木弓的牛筋弦,持续发出“嘭—嘭—嘭”声响。阳光下,棉絮飞舞,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潘长和连弹了两遍之后,压紧压实的新棉花被弹得越发的蓬松,新棉絮的纤维也越发的被拉长。手工弹好一条棉花胎差不多要两个多小时。先是连续将棉花弹松两至三遍,棉花弹平整均匀后,根据顾客的要求和尺寸大小,潘长和与老伴一个放红绿纱线一个在棉花上均衡地布上棉线,合作完成后又马不停蹄地布上纱网,然后夫妻俩手持一块圆形的木制磨板,由边角向中间将蓬松的棉絮压紧实,最后才用上压板机,让一条新棉胎更加平整。 空闲的时间,潘长和站在另一床需要翻新的棉丝花絮里,讲述着他做了近50年的弹棉花手艺,传统手艺与现代新做法就这样随着他的话语,慢慢对接与融合,最后定格成老行当里的一段酸甜苦辣。 潘长和初中没毕业就随着父亲学弹棉花了,从当学徒到自己单干,潘长和与父亲背着弓、锤、盘等工具几乎跑遍了宝应各个乡镇、村庄。家里兄弟姐妹6个,为了讨生活,他与父亲曾在灌云县待了一年多,“以前弹棉花主要是用木弓和木槌,一床被子得一天的时间。我们去村里给人家弹棉花做被子,往往就在院子里的空地上,用条凳子支上门板搭个床即可开工。2.5元一床还管一顿饭。现在大概两个小时就能搞定,这也算是传统手艺的升级。” 在潘长和的小作坊里,记者没有看到弹棉花胎的机器和吸尘装置。“机器弹出的棉胎工时要比手工弹短得多,也省力得多,可是街坊们觉得手工劳作加工出来的棉胎,盖在身上才会更加柔软暖和。”潘长和说。前来做新被子得邵奶奶告诉记者,她家孙女今年上二年级,开始单独睡了,给孙女换个新的棉被晚上能更暖和些。一年之中,潘长和几乎是天天守着这个小作坊,虽然每天都有一些生意,但是只有进入9月天气转凉后,他才真正忙碌起来,一天少则五六条多则十条以上,要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下午6点才收工。 老城区的居民大都是节俭的人,也会经常拿来旧的棉胎请潘长和翻新。这些年,每一斤棉花加工费2.5元,再加上红绿线和网纱,以一条五斤的棉胎计算,一条翻新的棉胎价格在35元。而请潘长和加工制作一条新的棉胎,他卖给居民们每斤棉花的价格只是20元,远低于28元的市场价。“有没有想过收几个学徒?”“想过呀,但现在没人愿意学这手艺了。”潘长和说,做这一行,累且收入不高。他有两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工作,没一个愿意接他的班。他告诉记者,每天都在与灰尘打交道,只要在作坊里,他就很少能摘下口罩,而无论多高的温度也不能吹电风扇、开空调,“因为开电风扇会把棉絮吹得满天飞,开空调会使棉絮飞进空调造成故障,这种辛苦是常人无法体会的。” 潘长和现在依旧每天在店里弹棉花,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今后收一个徒弟,让那支木槌不再悠闲地躺着,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