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早就变得面目全非了。我们来到宝应,就是想找到过去的回忆。在宝应县城生活的时间,我可能是家中最短的一个。先是在乡下上学,兼顾全家人的粮食领取。如果家里没人,生产队分粮怎么办?再一个是我早早参加工作,走了。 临去之前,我们定下了主题是怀旧,所以那家伙提前做功课找到了我印象中的几个地名。我们到了以后,他反而能做向导,将我们的乱闯乱撞,减少到最低限度。我们的第一站首先是找宝应中学。那里有过我颇为骄傲读书生活,有老师对我早早离开学堂的遗憾和叹息,也有我坐在学校亭子上,貌似指点江山的少年轻狂。 可是,两个宝中都不是我要的菜。真正的老宝中,变成了实验初中。那座亭子,成了纵棹园里的一景剪淞亭。不知道北大让朱自清先生文采斐然的荷塘有没有变化?估计今天老先生重访,再难找到那一份月下荷塘朦胧的美丽以及淡淡的忧伤了。就像我站在纵棹园,怎么都寻不出一丁点的书生意气。而我弟弟关于宝中的记忆,是站在亭子上玩弹弓。如今,纵棹园高高黄山石堆叠的假山顶上的剪淞亭,形还在,实不是! 顺着宝中门前的叶挺路,我们信步走。拐到安宜路不久,忽然一座大庙出现在眼前。我与弟弟妹妹可着劲儿回忆,也想不起来这里有过一座庙,一座叫做宁国寺的大庙。看庙的规模,很不小。里面,一般庙宇该有的建制一样不少。只是由于快要过年的原因,大部分殿宇关门上锁。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对不穿僧衣的僧人的处罚条款。原来统一着装相当重要。和尚不穿僧衣的代价是一周不得参与佛事活动。吃斋念佛不重要,不能参与佛事最重要。个中原因嘛,你懂的。 看到“鱼市口”三个字了。这里过去是一条窄小的巷子。现在却是一条宽宽的大道,中间还有一个市民广场。常青植物在寒冷的冬季尽职尽力,让满眼的荒凉中,露出早现的春光。那座印象中的小桥还在。小桥下面的流水甚为湍急。桥的栏杆好像有一点点加高。原来这座桥还有名字叫“张仙桥”。和张果老有关?以前我从不知道它还有名字耶。打听了几个人,没人能回答我的问题,罢了。 名字叫鱼市口,显而易见这里是卖鱼交易场。因为冷?这个周日的寒冷,今天为最。我们找不到一个卖鱼人。有一个面粉加工点,门口的广告是“焦面、茶米粉、面粉”。我们一眼看中焦面。可是人家告诉我们,过年期间没时间搞,不卖了。只有茶米粉。估计不掺假,我们闻到了茶米粉浓浓的香味。小门脸不大,几个工人埋头苦干,为一年中最重要的几天! 那一条简陋的小巷子,如今是商业市场,与很多江南小镇都拥有的商业街差不多。衣服、日用品、床上用品等物件儿,一家挨着一家。一些食品铺子掺杂其中,没有明显的优势。后来我们找到了农贸市场,看到大块的冻羊与煮熟了的狗肉时,才觉得,在食品的品种上,虽然同属于扬州,差别还是有一点儿的。 到中大街了。这里曾经有一家我印象中宝应最大的饭店东风饭店。现在饭店还在,名字改为状元楼,还增加了一个门楼子以彰显气派。从中大街左拐,我们看到了原来的宝应县政府所在地。记得我工作以后还到这里找过一位老师玩。老师原来是我的班主任,是宝中的高材生,留校任教。后来有个机会调动到县政府办公室做秘书。我进去玩,就是和同学一起看望老师的。县政府是老宝应的县衙。八字形外型。如今刷得雪白的外墙,多少还能看出一点点衙门的影子。好像这里已经被保护。 老县政府对面不远的巷子里,有一处周总理读书处。这是以前没有的。原来,这里是周恩来的外公外婆家。巷子的两边,一边是旧居,一边是陈列展。旧居与大多数那时代的建筑一样,一个四合院。里面有厨房、客厅、卧室等。周恩来的小小书房也恢复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个孩子志存高远,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又一次看到这个目标,心里面再一次冒出了“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这句话,如果只是要挣钱,以周恩来的聪明才智以及父母家族两边的财力,不成问题。如果是这样,中国的历史要改写了。意外的看到,全国与周恩来有关的纪念地,除淮阴、宝应。无锡、重庆等地,还有二十多处。 服务员招呼我们离去,人家下班了。那就继续在巷子里转转吧。我们没有大目标。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