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金城 明清时民间有四大信仰,即城隍、关帝、碧霞元君与妈祖,而城隍则居于四大信仰之首。城隍的信仰始于南北朝,隋唐时在吴越一带流行,到了宋代已经传遍天下,每个州县都有了城隍庙,朝廷也多次敕封城隍,将祭祀城隍列入国家的祀典。所以城隍既是国家政教职工也是民间信仰。 到了明朝,洪武二年,朱元璋加封城隍封爵,府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秩三品;州为监察司民城隍灵佑侯,秩三品;县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秩四品。三年诏去封号,只称某府州县城隍之神,造木主,毁塑像。 宝应城隍庙,位于县东南隅,明洪武四年知县王骥逮。 宝应城隍,不知何故,与别处不同,仍有封号,仍为塑像。封号也不同,县封号原为显佑伯,宝应则改“显”为“忠”,称忠佑伯。庙南有忠佑桥,俗呼城隍庙桥。 少儿时经常游玩于城隍庙,现在回忆起来,依稀记得当时的景象。那时的城隍庙还存在,但败坏不堪。大概是因为生计的缘故吧,这里的道士已经将大殿出租而变为戏院。城隍及其太太与众鬼役们只好退居于后宫。前殿也空空如也,留下一大片空地。过年过节这里特别热闹,既是少儿们的乐园,也是痞子们赌博场所。到了夜晚,则是乞丐们的栖息之所,只有他们不畏鬼神,敢于与之共处。刚解放时,新四军还在这里为贫民发过粥,我也以贫民身份在这里领过一次粥,这也算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党的温暖吧。 城隍庙桥很宽,其宽度并不亚于大新桥、小新桥。桥旁有一码头,每逢早中晚三个时辰,热闹非凡,有很多市民在这里洗濯,挑水。时而还有东乡里上来的船停泊在这里。桥上搭有一棚,是一对老夫妻在这里开的一个小店。我记得萝卜分几片,香烟分几枝地卖,打酒、打油也是带着碗儿来,回想起来,也真有意思。 原有的城隍庙拆了,现在改为宁国寺。城隍庙虽拆了,而后又建了,就建在宁国寺内。这种格局很有意味,既照顾了“国计”,又照顾了“民生”,真可谓是两全其美了。 [attach]3525[/attach]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