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州北百二十里,北至淮安府八十里,西至泗州盱眙县百八十里,西南至泗州天长县百七十里。汉为平安县,属广陵国。后汉因之,后改为安宜县。晋省,齐复置安宜县,属阳平郡。梁为阳平郡治,兼置东?郡于此。高齐及周因之。隋郡废,县属扬州。唐武德四年,置沧州。七年,州废,县属楚州。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县。宋因之。宝庆三年,升为宝应州,寻又升为军。元至元十六年,改置安宜府。二十年,府废,仍曰宝应县,改属高邮府。今城周九里,编户二十七里。 ○安宜城在县西南。汉县治此。萧齐置阳平郡,寄治山阳,安宜县属焉。梁始为阳平郡治。太清二年,秦郡、阳平、皆降于侯景,景改阳平为北沧州,秦郡为西兖州。大宝初,东魏将辛术围阳平,不克,继而术镇下邳,复渡淮攻阳平,大掠而还。陈大建五年,吴明彻伐齐,克石梁,平阳郡降,即安宜也。隋郡废。唐初县改今治。 石鳖城县西八十里。三国魏邓艾筑此以营田。晋永和中,荀羡镇淮阴,屯田于石鳖。萧齐建元二年,表于石鳖,立阳平郡。《地理志》:郡治泰清县,高齐时,又改泰清为石鳖。《北齐书》:乾明初,苏珍芝议修石鳖等屯,岁收数十万石,自是淮南军防足食。后周亦置石鳖县。隋初废入安宜县。《城邑考》:县东南十五里有金牛城,相传宋熙宁中筑。又县西南八十里有高黎王城,相传宋治平中筑。又有韩王城,在县东南四十里射阳湖阴,相传宋绍兴中韩世忠镇淮阴时筑。 ○云山县西南百二十里。上有龙潭,四时不涸。又箕山,在县东六十里,今惟有土阜百余。《图经》:射阳阜东临射阳湖,其丘千数,即此。《志》云:阜周四十里,中有三王沟,西南通广洋湖,东北入射阳湖。又褚庙冈,在县西百里,东西长六里,南北一里。旧筑大堰于此,以蓄泄白水塘之水。 ○运河在县城西。自县南六十里界首驿,至县北二十里黄浦镇,凡八十里。有东西两堤,西堤滨汜光湖,谓之旧堤,东堤为新堤,所谓弘济河也。旧时漕经汜光湖中。嘉靖中,漕臣陈毓贤以湖西受盱眙、天长之水,湖堤浅狭,易于溃决,恐运道有妨,且高宝以东,民田低下,易致沉溺,请于堤东修筑越河一道。不果。万历十二年,科臣陈大科复请开宝应越河,从之。河成,赐名弘济。盖县向称泽国,诸湖承淮河下流,汪洋冲激,漕河经此,为最险之区。 泾河县北四十里,繇山阳县界,西接漕河,经县东四十里,又东入射阳湖,又漳河在县东南六十里。西接子婴沟,东北入广洋湖。○衡阳河,在县西南六十里,又西南四十里达衡阳镇,以迄于云山,距汜光湖百余里。旧无小河,可避风涛之险,近时挑浚六百余丈,达于汜光湖,谓之阴骘河。 汜光湖县西南十五里。东西长三十里,南北广十里。漕河经此,风涛多阻。万历中,开越河以避其险。汜光东北曰清水湖,在县城南,东西十二里,南北十八里,与运河相接。又洒火湖,在县西南四十里,西通衡阳河,南接安宜溪,东北入于汜光湖。 白马湖县西北十五里。东西十五里,南北三里。其当湖心而东者,为八浅堤,漕河所经也。万历初,为湖水决坏。潘季驯以决口深阔,且水势湍急,因筑西堤于湖心浅处,仍于运河南北为截坝二道,既而八浅决口,水潴不流,遂塞之,仍护西堤,以为外捍,至今便之。《志》云:湖西连三角村,东北会运河,北达黄浦,为往来津要。或曰:白马湖即故白马塘。又县东六十里为三阿乡,或曰:东晋置幽州于此。 广洋湖县东南五十里。东西十里,南北三里。东南通沈垛港,入博支湖,西南接漳河,北连章思荡,东北会三王沟。县境之水,多汇于此,东北达射阳湖,以注于海。《志》云:沈垛港在县东南八十里,又东南十里即博支湖也。博支湖之水,北接县东九十里之马长汀,东北通盐城县,又北会于射阳湖。 射阳湖县东六十里。湖东属盐城,西北属山阳,而西南则属宝应,萦回凡三百余里。其南北浅狭,而东西深广,为群川之委流,东达于海。今分见盐城、山阳县。○津湖,在县南六十里,东通运河,西北接汜光湖,南入高邮州界。或曰:即精湖也。三国魏黄初六年,自广陵还至精湖。时十月水涸,战船数千,皆滞不得行,魏主留船付蒋济,济凿地聚船作土豚遏湖水,灌之入淮,即此处也。 白水塘县西八十五里,阔三十里,周二百五十里,北接山阳,西南接泗州盱眙县界,亦曰白水陂。三国魏邓艾所作,与?于?台破釜塘相连,开八水门,立屯溉田万二千顷。宋元嘉末,尝决此塘,以灌索卤。大业末,破釜塘坏水北入淮,于是白水塘亦涸。唐证圣中,始复修治,开置屯田。长庆中,复兴修之,今县西南四十里有徐州泾、青州泾,县西南五十里有太府泾,是时发青、徐、扬三州民凿泾以溉塘,因名太府,谓扬州也。又县北四里有竹子泾,亦长庆中所开。五代周广顺三年,南唐楚州刺史田敬洙请修白水塘,溉田以实边。有司奉行无法,因缘扰塘,不果成。宋嘉定六年,议者谓白水塘东至浮图庄,南至褚庙冈,有冈脊大堰,久废不治,若修复之。使高宝诸河相接,游波所及,使衡阳阜。三角村诸处,皆浸淫至城,则形势自张,下本州相度,尤?育上言:塘周百二十里,地涉山阳。盱眙两县,所堰之水。通富陵河,其源出盱眙县南之塘山,山盖因塘得名。水自高而下,溪涧萦纡,凡四十里。乃至刘家渡入富陵河。因筑为三堰,曰潭头下堰、河喜中堰、刘家上堰,下堰至中堰十二里,中堰至上堰五里,其上又有螳螂堰。在塘内,三堰既置,则塘山以东四十里之水,不得入富陵河,然后东汇为白水塘,今修设三堰之功,不宜苟且,若有溃决,则洪泽沿淮,受害非轻。又塘之西南二面皆因冈阜为限,东北二面,乃是古淤平地筑塘岸脚,阔十余丈,岁月既久,岸脊处与塘面平合,先增筑塘岸,高一丈以上。方可潴水。旧塘有八斗门,以溉塘下田,亦合修复,塘之复有三难,有二利,民间所佃塘内上腴之田,二千余顷,庐墓庄院皆在焉。一旦潴之,民必怨,一难也。塘内水盛,堤岸难测,如黄家围一带,居民千百家,所合迁徙,二难也。工役甚大,为费不赀,三难也。塘下西北地高亢,民田多荒,东北亦有高田灌注,则成沃壤,一利也。盱眙之民如两家渡等处,因水限隔,就高保聚,绝敌入小路,二利也。但夏秋之间,既开斗门灌注,则冬春水势必杀,恐无以待敌。又盱眙保聚,止是一乡,不能尽杜他岐。窃见此塘本在高冈,下临衡阳阜二十里,三角村诸处三十里,皆系向来边兵经行横趣大仪之路,决水自高而下,皆可灌也。议未及行。今日就浅淤矣。○羡塘,在白水塘北。《唐会要》:证圣中,开置白水塘、羡塘屯田,是也。《志》云:羡塘亦在县西南,与白水塘合。 章思荡县东南四十里。西接城子河,南通广洋湖。《志》云:成子河在县东南十八里,其西北接望直港,南通章思荡。○黄昏荡,在县东七里,东南接望直港,东北达县东八十里之凌溪。《志》云:望直港在县东十五里。宋嘉定八年所浚,西接宋泾河,宋泾即城中市河也。引流而东,接望直港,亦北达于黄昏荡。又县北有七里沟,亦西通运河,东入黄昏荡。 黄浦溪县北二十里。有黄浦镇。南通运河,东接凌溪,又东北入射阳湖。《志》云:黄浦镇有闸,漕舟所经也。万历四十五年,漕臣陈荐檄筑黄浦闸南岸堤,至射阳湖止。明年,筑北岸堤,长各五十余里。又海陵溪,在县东九十里,自兴化县流入界,俗呼琵琶头,与马长汀相接,西北通射阳湖。○安宜溪,在县西南六十里,东北入洒火湖,西南入高邮界,达于诸湖。 长沙沟县东二十五里,西接运河,东入广洋湖。又杨家沟,在县东八十里,东南接马长汀,西北入射阳湖。又子婴沟,在县南六十里,沟南有子婴铺,西接运河,东达漳河。○芦洲,在县东十三里。东晋初,祖逖军于芦洲,或以为即此处,误也。 ○槐楼镇县南二十里。运道所经也,有槐楼巡司。又南十里为瓦店镇,又南十里为汜水镇,其相近者曰芦村镇,又南十里曰江桥镇。○黎城镇,在县西九十里。又县西南百里为衡阳镇,有衡阳巡司。又有射阳镇,在县东四十里。又安平驿,在县北门外。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