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市民观察团团长姜寿荣带领30名观察员服务民生 一副热心肠编写“草根内参” 关注衣食住行琐事,解决市民生活难题 “从市民中来,到市民中去,宝应通过‘草根内参’反映民意、关注民生、纾解民困,在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大家口中的“草根内参”的编写者便是真心服务民生的宝应县市民观察团。这个市民观察团党支部的18名党员平均年龄63.7岁,他们主动放弃舒适与安闲,毅然选择了奔波与忙碌。几年来,他们一路行走一路歌,将如火的夕阳化作绚丽的云彩,积极为宝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出力。这其中,更有团长姜寿荣的一份坚守与努力。 组建全省首家县级市民观察团 已退休的他担起团长担子 2007年,宝应县组建了全省首家县级市民观察团,已退休的姜寿荣告别在苏州的家人,一个人回到了宝应,担任观察团团长。8年来,年近古稀的姜寿荣独自生活在宝应,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克服无经费、无固定场所的困难,组织全团开展社会观察活动,收集信息逾万条,编发《市民观察》简报90期。 “2007年6月26日,当时的宣传部领导打电话到我苏州的家中,说组织有新任务要交给我,希望我能尽快赶回宝应。”回忆起8年前的那通电话,姜寿荣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他顾不上问是什么任务,就赶忙收拾行李,告别老伴和子女,匆匆登上了回宝应的大巴。 没有现成模式借鉴,如何干好? 将衣食住行琐事作为关注重点 原来,为了推动全县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宝应城市品位,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组建了宝应县精神文明建设市民观察团。如何去干、如何干好成为摆在姜寿荣面前的首个难题。 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借鉴,工作思路、方式、范围全得靠自己摸索。队伍组建成了,姜寿荣看着手下30名“老兵”,只有一两张熟面孔。如何凝聚团队力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与潜能,成了姜寿荣日思夜想的问题。凝聚团队力量从相互认识开始。他细心制作了表格,下发到每一个团员手中,让他们填写个人资料。随着活动次数和研讨次数的增多,大家渐渐增进了了解。 市民衣食住行方面“鸡毛蒜皮”的琐事成为市民观察团成员关注的重点。老城区有些路段没有路灯,晚上老人不敢出门,学生放学、职工下班都存在安全隐患。于是姜寿荣就联系路灯管理处,希望他们能加装路灯。亮灯的那天,居民燃放鞭炮表达感激和兴奋之情。姜寿荣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随着观察团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很多市民手中都有了他们的联系卡。市民也常常会主动打电话,请观察团出面帮他们解决一些难题。 无经济收入来源无行政处罚权 因对城市的热爱与责任而坚守 “普通观察员每月提供的信息可多可少,但我们党员必须提供5条以上,而且必须确保有3条被简报采用。”这是观察团里的党员给自己立下的规矩。为了兑现诺言,他们不顾年老体弱,走遍了宝应县城的每个角落。 随着观察员收集的信息越来越多,怎样把这些信息及时上报有关部门、让他们了解民情?为此,姜寿荣动了一番脑筋。最后,一份设有“文明风”、“观察哨”、“啄木鸟”、“回音壁”、“检测仪”5个栏目的《市民观察》简报被整合出来,至今已发行了90期。 无任何经济收入来源,无任何行政处罚权,仅仅靠着对宝应的热爱与责任感,姜寿荣同30名观察员一起,多年如一日在平凡生活中纠察不正之风、树立文明新风。为了提高团队整体水平,姜寿荣利用空闲时间对观察团成员进行业务培训,把个别不会写、不敢写信息的人培训成写手,提升了整个团队的业务水平。有一两个要回家带孙辈的团员离开时依依不舍,反复申明:“请保留我的‘团籍’,一旦手头不忙就归队。”副团长周寿康及一些人更是撂下“狠话”:“你当一天团长,我们这些兵就跟着你干一天!” 前两年,老伴开刀,为了不影响工作,姜寿荣苏州、宝应两边跑。家人不解地问:“你究竟图个啥?你都退下来了,还这样卖命干什么?”姜寿荣笑而不答,可自己心里清楚为的是什么。“我们退下来了,还能为党为人民做一些有益的工作,我们的退休生活也因此而更加精彩!”说到这里,姜寿荣脸上满是骄傲。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