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在办公室无事,翻看舒婷的诗,偶然发现一篇题做《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品,作者在诗中说“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看到这里,我再也难以继续下去,因为儿时在故乡的那条河里,一到五月插秧时节,就会架设几部水车,那“吱嘎吱嘎”的转动声,至今还藏在心灵的深处,让我难以忘怀。 夏收在“抢”字中结束,这时“秧门”便敞开了。当耕牛把一片百亩良田耕好理平,准备上水插秧时,最早出现在人们视线里的,是农人在田埂河边架设水车的情景。水车车轴两头,各安装两根方木呈十字型穿轴排列的脚拐,脚拐上端装有木拐,一般根据车轴长短设两人、三人和四人。人之形车架上搁一根毛竹或柳树棍作横担,借以攀援踩车,又可俯伏借力。在田埂上挖开一个口子把五米来长的车糟一头放在里面,另一头放在河里,用两根插在河里毛竹固定好,然后安装转轴上的桑木齿轮和龙骨链板,水车就架好了。这时就有三四个身强力壮的劳力,爬上水车,一字排开,双臂伏在横担上,双脚踩在脚拐上,大伙顺着一个方向,一起用力,匀速踩动滚轴,随着滚轴的转动,连接在上面的许多叶片也跟着不停地动起来,于是叶片就将河里的水带上来,并沿着伸入河中的长槽缓缓引到岸上,流向水沟,流向田野。 这种水车小,便于移动,哪块秧田缺水,农人就将水车移到哪块秧田架设好,一部水车分两班运转,歇人不歇车,为了掌握换班的时间,聪明的农人还专门做了一个叫“线子架”的计时工具。就是用一个固定的线团放在一个竹制的架子内,可以颠倒使用,将它插入车轴的一头,车轴转一圈它也转一圈,待线团从一个轴转向另一根轴,直到转完为止,另一班人轮番上阵,将“线子架”掉一个头,再继续使用。踩车人双脚使劲,但嘴巴也不闲着,有时还有人唱上一段《踩水歌》。歌词大多无定式,都是一些即兴现场编词,“五月队里踩车忙,你踩我踩水进田,秋后我收万担粮,大人小孩喜洋洋。”并流传开去。 踩车的农人为了避暑,在水车四周立四根木柱,用蒲草盖一个长方形篷顶,恰似一座凉亭,这便是车棚了。你在电影《柳堡的故事》中可能看到过车棚的画面:一边是扬柳水田人家,一旁从田埂上伸到河里的车糟正好架在又嫩又大的荷叶中,那荷叶随风摇曳。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像醮了胭脂,似醉似羞,临风玉立在一片片荷叶中间,甚是美丽。炎夏,农人可在内乘凉歇息,雷雨骤起,在邻近田间劳作的农人可以入内避雨。至于我们小孩,趁大人休息的间隙,也会悄悄地爬到水车上,学着大人的模样踩水车,因为身高有限,两只手拽着水车的横担,爬上去站好后,一起喊口号,在“1234,1234……”的口号声中,“咕噜咕噜……”水车里的水流进了田里。踩累了,立刻脱衣脱鞋,勇敢地跳进河里。别看我们年纪小,可游泳的技术还真不赖,划水、倒水、踩水和扎猛子都能来上几招。有时渴了,在河里张开嘴喝几口甜甜河水。我们又上岸踩水车,其快乐程度,绝不亚于今日的儿童逛公园。 故乡除了水车,还高架一两座风车。利用风力灌溉,其原理与帆船一样,只是风车有四根桅杆,四片布做的帆,帆篷受风而旋转,带动齿轮引水入田。故乡风车在田野中,蔚为壮观,蓝天下,绿野中,几片雪白的飞翼在缓缓转动,发出咕哩咕哩的声响,宛如鹧鸪啼叫,十分好听。“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转哪……”电影《柳堡的故事》一曲“九九艳阳天”,使故乡的风车名扬海内外。 风车的好处是省人力,弊端是炎暑无风便懒懒不动。一旦风力过大,它又疯转,极易损坏,因此,当时凡有风车生产队都安排人根据风力大小情况让风车转动。 水车,在过去农村算是一种最常见的农田灌溉农具,村村都离不开。自从有了水泵、电灌站等排灌设备后,人们也不愿意再去踩当年的水车了,水车慢慢退出了农人的视线,而不能忘掉的恰恰是那个年代它对三农的贡献。是啊,故乡的水车缓缓地把故乡的河水引进田野里发出的“哗哗!”声,又咿呀响在耳畔。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