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的女同学朝气蓬勃地走出校门 今天我要回到我曾经生活过28年的宝应,去参加宝应县中学85届学生毕业30周年的聚会。我是85(1)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从高一一直带到高三毕业。 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许多往事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这一届学生是1982年进校的,高一时没有分班,我就是一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到了高二分文理科,可能是因为我的关系,一班变成了文科班,还是由我当班主任、教语文。除了我原先一班的同学,从二、三、四班都有同学加入,一共有60位,是四个班中人数最多的。 我当时是高中老师中最年轻的,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也特别想把班级工作搞好,因为我自己就是因为“文革”耽误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对这个年纪的年轻人渴望求知的愿望是十分了解的。 那时虽然已经开始应试化的风气,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加班加点等手段也日渐蔓延,但我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觉得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我们是文科班,首先要学生喜欢文史知识,而且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我要求同学们每周要交一篇周记,由他们自己选择内容,更欢迎反映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每周六同学交上来,周日我必须看完,周一早上发还给大家。我的评语与答复经常是一大篇。通过周记,我可以了解同学的思想状况,也可以指导他们有的放矢地练习写作,养成动笔的习惯。 作文两周才写一篇,我是轻批改、重评讲,在评讲后要求同学们再写一篇短小的写作后记、写作片语,同时更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重新再写一次。我有时也会“下海”,自己写一篇范文,让他们有所借鉴。 这是《北极光》文学社的七位同学 我还让同学们组织文学社,办自己的壁报。大家兴趣也是很高的。当时成立了有七八个文学社吧。大家把自己创作的散文、诗歌、评论写到一大张纸上,并加以美化。到了出报的时候,教室后面的墙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壁报,围着很多人在观看,充满了欢声笑语。比较活跃的有《溪流》、《新绿》等文学社。我记得有七个女同学组成的《北极光》文学社的壁报最引人注目,她们中不但有写作能手,还有美术人才,后来擅长写作的有一位以本县状元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而喜欢绘画的则上了上海师大的美术专业。 为了让同学们对写作引起重视,我从他们的作文、周记和文学壁报的作品中选取佳作,编辑成册,请一些热心人帮助我用蜡纸打字,校对后利用周日和一些同学一起用油印机印刷,最后装订成册,给他们人手一册。高二写作的重点是是记叙文,我就编了一本《绿茸集》,收录了23篇习作和8篇写作片语;高三写作的重点是议论文,我又编了一本《春华集》,收录了30篇习作,包括随笔、时评、观后感、读后感、演讲稿、影评、文学评论等各种样式。这两本小册子的封面也是由同学自己设计的。这对大家起了不小的鼓舞,因为毕竟是自己的作品打成字印刷出来呀。全班应该有近三分之二的人被选入了文章,不知现在他们是否还保留着这两本小册子? 两本文选,封面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两位设计者都考上美术专业的学校 当时有许多同学都是农村来的,根本没有到过县城以外的地方,就是城市的学生,也只有少数去过扬州、南京。我觉得学习文科,不开拓眼界,怎么了解历史,怎么能感知地理,就突发奇想,组织同学到外地去春游。 这可是一个比较大胆的想法,我和同学们一说,大家立刻鼓掌欢呼起来,引得隔壁教室的同学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可有些老师劝我,要谨慎,万一出个事,责任担当不起呀。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还是坚持这个行动,只是比较仔细地筹划了。我得到了历史、地理学科两位老师的支持,他们同意和我一起去。然后我与部分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与支持,一位家长还利用他的关系为我们联系了从扬州到宝应的大巴车。我找到我在扬州大学工作的老同学,请他帮助安排了招待所,解决同学们的住宿。 1984年春天,宝应中学史上唯一一次由班级自发组织到外地的旅游践行了。 我和同学们晚上登上小轮船,沿着运河,经过一夜的航行,在清晨驶上长江,同学们见到了江上日出的美景,到了镇江下船。我带领他们游览在长江中心的焦山,长江边的金山、北固山,历史和地理老师向同学们讲述有关知识。傍晚,我们从六圩轮渡到了扬州,在扬州大学住下。后来有四五位同学考上了这所大学。 第二天,我们游览了瘦西湖、平山堂、梅花岭,尤其当时刚学过《梅花岭记》,同学很有感觉,也很有兴趣。 同学们在镇江金山与北固山。右边一张戴眼镜的男的是地理老师 同学们在扬州瘦西湖 同学们在扬州五亭桥和钓鱼台。右边一张中间戴眼镜的是历史老师 从同学们保留的照片看,这些孩子们的脸上,带着纯朴的乡土气息,有点稚嫩又有点拘谨,这毕竟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乡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 那时,全班同学都是充满信心与活力地在努力学习。毕业时,除了三位转学、两位因病休学,全班参加高考共55人,当年本科录取16人,大专中专录取13人,录取率超过了50%,创造了那时文科班的最高录取率。还有一些同学经过重读,在后来的高考中又有十多人考入了高校。 我把这一届学生送毕业后,也就离开了教师岗位,调到出版社工作了。 当年我只有三十五岁左右,而今天这些学生都已经接近五十了。时间过得真是太快了。许多同学现在都是单位的骨干和领导了,当然也有不少人走上了教师的岗位,教外语、历史、地理、政治的都有,还有步我后尘当上高中语文老师的,更令人高兴的,还有在大学当博导的。真是青出于蓝呀! 我很以这一届的学生为荣,用春晚小品的流行语说,我骄傲! 一场令人激动的三十年后重逢的盛会,在召唤着我们!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