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鼎成 明末清初,战乱不断,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淮河中下游地区水患频仍。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山西翼城人张哲任宝应知县。当时此地已连续三年遭受水灾,迎接他的又是一场铺天盖地的洪水。他在抓紧组织城乡百姓护圩保堤的同时,一面及时向上呈报灾情,一面恳请地方富户士绅解囊,接济受灾百姓。灾后他又颁布文告,动员农户归里耕种,并亲赴四乡察看。在宵衣旰食的紧张忙碌中,度过任期的第一年。 第二年初秋,稻子丰收在望,突然天降暴雨,河湖水位飞涨。忽报子婴河决堤,张哲即刻骑上快马,连夜冒雨赶到现场。在几十张灯笼映照下,指挥乡民抢险护堤。当时桐城学派创始人、虽已名世尚未进仕的散文家方苞正应聘在宝应教馆。平素喜爱与文人交往的张县令,便请他写下《筑子婴堤记》,实录这次抗灾的经过。文曰:“七月禾将登而甚雨骤至,子婴堤溃。溃之夕,邑士大夫之宴者罢,商旅之行者止。乡邑之民,往来呼号者声填于道也。于是张侯(即张哲)以半夜冒雨至堤上,相度形势,为书告治河长官,请闭涵洞数日,使民得修堤……由于暴雨连月不止,决口堵上不久又被冲毁,及至河堤修好,严重的内涝一时难以排出,眼看稻穗在水底发霉烂。颗粒无收的灾民们只好土脚封门,举家赴江南逃荒要饭。 冬春枯水之时,各地都按县衙的部署挑圩筑堤,子婴乡民因无法筹集费用,不敢议论此事。张哲召集他们说:“秋季水涨,加之运河涵洞开放,筑堤费工费力又不牢固。此刻水浅,取土方便,仅需一半费用,即可获双倍效果。”或许是方苞撰文的名人效应吧,张哲得到上峰下拨为数不少的救灾钱粮。于是他用公款买了堤下几顷农田,作为拓宽的堤基,同时又颁发官府补贴修河民工的文告。百姓闻风而动,全都热火朝天忙了起来。然而里中豪强却乘机私挖民田,甚至将许多贫者的菜田都挖光。弄得乡民叫苦不迭怨声四起。张哲得悉后立即严令禁止,对违者绳之以法。一时横暴敛手,民心甚慰。 以工代赈的政令兑现后,背井离乡的灾民纷纷返回故里,加入筑堤大军。喜欢吟风弄月的张县令这时动了雅兴。他把乡民们菜田被挖的悲惨情景写成古风《悲青畦》,向社会各界征和,响应者甚多。不少人涌向子婴实地察看,访贫问苦,搜集创作素材,写出了不少好诗。遗憾的是张哲的诗作一时难以查找,无法领略这位清官能吏的诗风和文采,仅将和诗之代表作,王式丹的《悲菜畦》节录于下:“……风茫茫,畦荒荒,朝见菘与苋,暮失界与疆。丰躯黑面者谁子,指挥畚土如连墙。老翁长跪仰头诉,乞宥贫民食力处……凭陵叱咤加榜笞,儿号妇哭走惶怖。田塍毁遍宅亦空,全家坐见生无路……”诗中用通俗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现乡间土豪的蛮横和贫民的无奈,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这批为百姓说话的诗歌涌现后,许多人竞相传抄吟诵,还有人用小调演唱,形成浓烈的舆论氛围,有力推动河工的进程。子婴堤于康熙三十七年二月初六动工,一月后完成。堤既高又宽,十分坚固,此后一直没有决口。今天的公路还是以当年大堤为基础的呢! 张哲在宝应,头尾齐算共九年。任期如此之长并不多见。这与他大力治水、关注民生的惠绩不无关系。有一点需要着重指出的,在他任内宝应的科试登上了峰巅。康熙三十九年,邑人季愈殿试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刘师恕成进士。三年后,邑人王式丹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乔兆栋成进士。连续两科获得如此突出的考绩,实属全国罕见,给家乡带来多少荣耀,对提高宝应的知名度起了多大作用啊!这自然是学子们坚持数年寒窗苦读的结果,但和张哲一直对儒学高度重视分不开。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成绩和治水一样,也是他抓出来的啊!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