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地名是取“胜宝应真”之义,源自佛教中常用术语真如,佛教中真代表绝对真理,如是仿佛,无限接近的意思。唐代安史之乱后,河南巩县尼姑法号真如者,在今宝应县县南街得宝河旧址北部发现“定国之宝”。淮南道楚州府将此宝进呈给皇帝。唐遂改元宝应,并以发现宝物的安宜为望县,亦更名宝应。宝应之名遂一直沿用至今。 宝应县委党校的对面,是宝应老城所在地。人民在此安居乐业,一派热闹景象。 小南门遗址,城门不存,完全成了开敞的洞口。 清代城墙。 其时的青砖都是苫泥勾缝,小鸟衔来种子,便长出树苗。 正对南门,有新建的四根立柱,上插云头,下有石鼓,类似牌坊。这里原是学宫所在。 泮池。 新建之牌楼和戟门。 中楼楣上有“鹏摶九万”四字;其下三楹上楣分别为“状元”王式丹、“榜眼”季愈、“探花”冯煦、朱士彦的匾额,巍峨壮观、气势雄伟,俗称“三鼎甲坊”。王式丹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状元;季愈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御赐一甲第二人进士及第,就是榜眼;冯煦是光绪十二年(1886)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朱士彦是嘉庆七年(1802)探花。 王式丹、季愈、朱士彦是宝应人;冯煦是金坛人,幼年丧父,寄居在宝应的外公家,因此,是在宝应长大受教育的。小小宝应县城,竟三甲齐全,充分说明了这一带人的聪明睿智,令人叹服。 如今的牌楼后是画川初级中学,昔孟母,择邻处。这里的孩子一定会见贤思齐,终成大器。 宝应县文物保护单位 学宫 大成殿 时代:明2000年5月宝应县人民政府公布。置身在学校院内。歇山顶,面阔五间,前有坡檐。 刘氏五之堂,门闭人静。 宝应刘氏,为江淮旺族。据传为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之裔,上溯自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明洪武年间,苏州阊门刘寿,迁来宝应,其后子孙繁盛,称为宝应‘东刘’。……刘寿第十二世孙刘彦矩,以四书中的《中庸问政篇》所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求子孙,在宝应建了新堂号。此为“五之堂”之始。久之,便成为家族与其产业的代称。在宝应的“五之堂”有东、西、中三处。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五之堂2011年12月19日公布 刘氏五之堂略显颓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扩建于清嘉道年间。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五进,整体布局气势恢弘。花窗雕檐,内部结构十分精致。前四进砌有廊轩,后一进还是两层的楼式建筑。楼房的后面是堆放柴草和作仓库之用的平房。正方的东西两边分别为花园、学堂、厨房和佣房。因为无法入内,吾人只可体会。 朱家巷。从各式门头依稀能够感受曾经大户人家的书香之气。 中大街,是宝应老城的中心线,两旁商铺林立,建筑也都是苍老的模样。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